机关后勤改革20年(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20年)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1998-06-01 14:03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机关后勤改革20年

全国机关事务工作协会秘书长 张升智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大而深远意义。20年来,在邓小平理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样,在邓小平理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国家经济体制和党政机构改革的推动下,机关后勤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理论研究成果显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机关后勤部门的广大干部学习邓小平理论,贯彻党中央关于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在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核心问题的同时,联系实际,也对机关后勤工作重新认识,对如何改革机关后勤工作进行了不懈地探索,广泛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后勤理论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特别是1992年,在邓小平同志南方重要谈话的教育、启发和鼓舞推动下,广大后勤干部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改革热情空前高涨,在后勤理论研究上,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为机关后勤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为适应改革形势发展的要求,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于1992年6月,举办了机关后勤改革研讨班。围绕机关后勤改革及改革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座谈和深入的研讨,在一些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上形成了共识,取得了重要的理论研究成果。机关后勤改革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党政机构改革的组成部分,必须服从国家总体改革的要求,结合党政机构改革同步进行;机关后勤改革,应坚持为机关服务的宗旨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机关后勤工作是由后勤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两部分职能组成,两者的性质、特点不同,运作方式不同,应按照两种职能分开的原则,分别确定各自的改革重点与内容;机关后勤工作,通过对后勤人财物的合理配置、优化组合和开发利用,达到节约、增效、保障的目的,实质上是一项经济工作;机关后勤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机关后勤生产力,充分发挥机关后勤人财物的综合效益,提高后勤保障能力;机关后勤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符合机关实际、反映机关后勤工作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后勤管理科学化和后勤服务社会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马克思关于服务劳动创造价值的论述,机关后勤服务也是商品,应当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原则,重新审视、重组和构造机关后勤服务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是对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封闭式自我服务体系的反正,应当由单位所有、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活动,逐步发展成为以社会需求为目的,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协作基础上的社会化生产和经营活动;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实质是,服务商品化,服务生产专业化,服务交换市场化,服务经营企业化,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观望等待,应当积极探索其实现的有效途径。这些理论观点,在全国机关后勤战线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为推进机关后勤改革向纵深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并为机关后勤理论建设和形成机关后勤科学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后勤改革成绩斐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改革蓬勃发展,城市经济改革全面展开,全国上下形成了全方位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机关后勤改革作为行政管理体制和党政机构改革的一部分,被历史的提到议事日程。党中央、国务院从1983年开始,先后在一系列重要文件和决定中,对机关后勤改革的方向、原则、目标、内容等,提出了指导意见和具体要求,作出了重要部署。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文件精神的指导下,机关后勤主管部门,结合实际,分别提出了机关后勤改革的意见和实施方案,从局部的探索性的改革,发展到全面的系统的改革,经过不断的实践,机关后勤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按照政事分开和政企分开的原则,实现了机关后勤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的分离,初步建立了新型的机关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机关后勤管理科学化和服务社会化创造了前提条件,为机关后勤服务部门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与党政机关经商办企业在性质上和改革上区别开来,为发展机关后勤经济开辟了道路;机关后勤服务单位从机关行政序列中分离出来,变为事业单位,使用事业编制,精简了机关行政机构,减少了行政编制,形成了小管理、大服务、多实体的机关后勤新格局;机关后勤服务单位重新组合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相对独立的事业性机构,实行单独核算,普遍开展了对内有偿服务和对外经营服务及社会对机关、机关对社会的双向服务,使机关后勤服务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供给型服务向经营性服务转变;转变了机关后勤行政管理职能,使其从过去政事不分、管理与服务不分、宏观与微观管理不分中解脱出来,着重于宏观管理与指导,改进了管理方法,完善了管理制度,强化了考核监督,提高了管理水平;改变了机关后勤服务单位依赖机关、只讲服务、不计成本、不讲核算、不求效益的状况,初步形成了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新型服务运行机制,为机关后勤服务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加大了机关后勤服务单位的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普遍推行了干部聘任制和工人合同制,分配与单位经济效益和个人劳绩挂钩,调动了后勤服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资源效用,减少了资源闲置浪费,保证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调整了后勤服务的经营和产业结构,改变了初期点多、面广、低效、无特色的状况,逐步形成了一些支柱产业,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了发展后劲;发展了机关后勤经济,增强了保障能力和经济实力,弥补了机关经费不足,改善了机关工作和生活条件,减轻了国家财政和机关负担,为社会创造了财富。机关后勤改革的实践和成果,遵循了机关后勤工作的内在规律,适应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要求,保证了党政机构改革的顺利实施,为实现机关后勤管理科学化和服务社会化的改革目标,奠定了思想物质基础,积累了经验。后勤队伍面貌一新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政领导的关心和重视下,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和市场经济的磨炼,机关后勤形象和队伍精神面貌为之一新。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形式多样,更加深入,提高了运用邓小平理论指导后勤改革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增强了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加深了对机关后勤工作重要性和规律性的认识,激发了广大后勤人员做好后勤工作的政治热情和献身后勤事业的历史责任感;普遍开展了不同层次的业务技能培训,调动了后勤人员学文化、学业务、学技术、学科学的积极性;结合机构改革和后勤改革,吸纳了一批学历高、会经营、懂管理的人才,改善了后勤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加强了后勤领导班子建设和廉政建设,把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提高了后勤人员反腐倡廉和遵纪守法的观念;开展了职业道德建设,增强了后勤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爱岗敬业精神;广泛开展了以“三优一满意”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塑造了新时期机关后勤新形象,展现了新时期后勤人员的新风貌,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到各级政府表彰,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机关后勤队伍的深刻变化,预示着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会管理、善经营的机关后勤队伍正在形成。后勤网络逐步形成1989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委托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筹备召开了全国政府系统机关后勤工作改革座谈会,各地区、各部门主管机关后勤工作的负责同志相聚一起,交流了后勤改革经验,研究提出了后勤改革的具体意见。李鹏总理亲切接见了与会代表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你们是无名英雄,是一条战线,没有你们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国家机关、各级政府的工作效率就很难提高。”如何发挥“一条战线”的作用和优势,成为全国机关后勤战线共同关心的问题。会后,中央国家机关组成了若干协作组,加强了后勤改革的研讨和工作经验交流,有的部委还从行业角度,组织本行业的后勤部门定期开展交流活动,把后勤改革与行业改革结合起来,统筹研究,使后勤改革更好地配合行业改革;各省市区,按照过去的大区地域,定期召开联席会、座谈会、研讨会,在横向交流的同时,组织本省市区的纵向交流活动;1995年全国机关事务工作协会成立前后,有16个省市区分别成立了机关事务工作协会或与机关后勤相关的社团组织,有4个部委成立了本行业的机关后勤协会,加强了中央机关与地方政府机关后勤部门之间,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机关后勤部门之间,行业系统后勤部门之间,地方各级政府后勤部门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发挥了机关后勤社团组织的参谋助手与桥梁纽带作用;在开展交流活动的同时,积极探索相互间的经济协作与合作,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机关后勤网络的形成,对推动机关后勤改革,促进机关后勤经济发展,提高整体管理和服务工作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舆论宣传有声有色由于机关后勤工作是块块管理体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央国家机关与各省市区机关后勤部门之间,缺乏信息沟通和情况交流,也没有一份全国公开发行的机关后勤正式刊物。为了改变机关后勤舆论宣传滞后的状况,促进机关后勤改革的发展,各地区、各部门,先后创办了自己的刊物、工作通讯和工作简报,加强了舆论宣传和信息交流。特别是在国务院和新闻出版部门的支持下,批准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全国机关事务工作协会创办了全国公开发行的《中国机关后勤》期刊,李鹏总理亲自为期刊题写了刊名,从而,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覆盖面的机关后勤宣传网络。中央、国务院领导和各级领导对机关后勤工作和舆论宣传工作非常关心和重视,一些领导同志还为刊物题词并在刊物上发表讲话和文章,指导后勤改革和发展。这些刊物和通讯,及时宣传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后勤工作的方针政策,报道各地区、各部门机关后勤改革和发展的情况,交流机关后勤管理、服务和经营的经验,研讨机关后勤改革和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弘扬机关后勤部门和后勤人员的精神面貌和先进事迹,适应了机关后勤改革和形势发展的需要,满足了广大机关后勤人员了解全国后勤战线改革与发展的新情况、新经验、新举措的迫切要求,发挥了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这对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机关后勤改革,发展机关后勤经济,提高机关后勤队伍素质,进一步加强机关后勤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推进机关后勤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机关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水平,产生了积极影响,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后勤改革任重道远机关后勤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在前进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机关后勤改革和发展的任务还很繁重。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精神,还需要我们不断深入学习领会和具体实践;新一轮机构改革既对机关后勤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机遇,需要我们在做好机构改革中后勤保障工作的同时,抓住机遇,深化机关后勤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公务用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政府采购改革的推行,有许多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机关后勤管理科学化和服务社会化进程中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需要我们经过进一步改革去加以解决;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机关后勤实际、反映机关后勤工作规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机关后勤管理体制和与社会化相适应的机关后勤服务体系,转换运行机制,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制度,还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开拓性的工作;面对21世纪和知识经济的到来,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机关后勤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各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深感重任在肩。我们要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机关后勤改革与发展的经验,认清面临的形势与任务,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工作,开拓创新,为机关后勤改革与发展,为保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及机关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再立新功,以更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国50周年,迈向新世纪!61998年 第6期 《中国机关后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