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机关后勤用工制度的途径(工作研究)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04-07-15 13:47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改革机关后勤用工制度的途径

徐秋成

  机关后勤工作是党政机关正常运转的保障。长期以来,机关后勤部门的广大干部、职工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由于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机关对后勤用工一直是“封闭”式行政管理,不讲经济效益,缺乏生机和活力,造成后勤服务人员队伍庞大,人、财、物方面大量的浪费。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这种旧的后勤用工管理制度的弊端愈发显得突出。为了逐步改变这种状况,我们结合武汉市政府办公厅机关后勤用工的实际,采取三种办法改革机关后勤用工制度。第一,引入竞争机制。随着机关后勤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旧的用工制度进行了改革。主要方法是:根据后勤服务工作的不同岗位、不同劳动强度和不同的业务技术要求,对某些岗位的缺额和新建单位所需人员实行“公开招考、择优录用”的办法招用合同工。如机关食堂现有职工46人,其中合同工31人,占职工总数三分之二强。食堂原有正式职工30人,现只有正式职工15人,除退休几人外,其他人员都安排到新建单位和合同工不宜干的岗位上。在聘用合同工时,被聘人员先试用3个月,考核合格后再由各用人科(室)根据工作需要确定人选。聘用期满,对工作胜任者,可以续聘,不胜任者予以解聘。采取这种办法,不但堵住了“后门”,纠正了用工制度上的不正之风,而且充分保证了用工质量。为彻底打破“铁饭碗”,我们在一些单位逐步使用临时工,如行管科的大院清洁工,花房花工,理发室理发员全部用的是临时工,一个临时工的行政开支,只相当于一个正式工开支的四分之一,临时工不存在“铁饭碗”问题,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增减和调整。使用合同工和临时工,有利于增强后勤服务队伍的活力,从而达到后勤服务工作优质高效的目的。第二,机关后勤逐步实现服务社会化。后勤改革必须朝服务社会化这个方面发展,才能达到精简效能的原则。如机关食堂原来只为机关职工提供服务,机关在编人员近1000人,食堂职工30人,人员工资、水、电、气、用车、电话等费用每年需要行政补贴30多万元。从1993年开始,逐步对食堂进行改革,现在机关食堂服务对象不仅为机关服务,同时面向社会,原来每天中午就餐人员不到800人,现在猛增到2000人,在正式工减少一半的情况下,他们还每年上交利润14万元。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没有机关服务的社会化,就不可能打破机关服务“小而全”的格局。同样,没有向社会化提供更多、更好、更方便的服务产品,创造更便利的服务条件,行政机关各单位也不会自愿放弃“小而全”的服务设施及其服务人员,机关后勤服务的改革就难以达到精简效能原则。因此,我们认为,机关后勤逐步实现社会化,既可减少机关行政编制,有利于机关服务部门人员分流,又可节省国家行政经费开支。第三,依靠科技,培养人才。市场竞争说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拥有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人才,就有了竞争的优势,就有发展的后劲。我们政府机关车队自组建之初就成立了修理厂,由于缺乏管理经验,修理厂7名修理工,只能为车队的车辆提供小修服务,大、中修车辆都要送到外单位,每年修理费开支多达20余万元,这既不能保证机关正常工作用车,每年又要支出大量修理费,职工意见很大。从1994年开始,我们公开招聘修理厂厂长,对修理厂人员进行了调整,只保留3名正式工,修理厂在聘任厂长的带领下,以优良质量,良好服务去占领市场,现在他们除了为车队包修车辆外,每年还修理外来单位车辆300余台(次),每年上交利润10多万元。几年来,我们一直注重对后勤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促进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提高,促使经济实体参与市场竞争。这方面的做法是:一是立足于内部选择、培养,把有培养前途的苗子送专业学校深造,送星级宾馆去学习锻炼。二是通过脱产办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先进管理经验。三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引进管理人才,不断提高后勤管理水平。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用工制度,是增强机关后勤服务活力的必然要求,用工制度改革涉及面广,因此,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积极稳妥的方法,扎扎实实地推进。(作者单位: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行政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