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 访 鸿 沟(后勤文苑)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00-07-01 17:09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踏 访 鸿 沟

刘国林 

   出郑州西北行20余公里,从黄河铁路大桥南端往西穿过黄河游览区,顺岭西行大约八九里路,便到了楚河汉界——鸿沟。鸿沟最早为古运河名,又名广武涧。战国中期,地处七雄中央的魏国,为了加强对黄淮地区的控制,从今荥阳东北的广武涧,“入河水于圃田,又为大沟而行圃水者也”(《水经注》秦二十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沟分流。鸿沟约战国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年)开通。故道自今河南省荥阳东北的广武涧引黄河水,东流经今中牟北,又东经开封北,折而南经通许东、太康西,至淮阳东南入颖水。《史记·河渠水》中有“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韩、陈、曹、卫,与济、汝、淮、泗会”的记载。于是,黄淮平原上,形成了以鸿沟为主干,以自然河流为分支的水道交通网——鸿沟系统,对促进当时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巨大作用。徒步登上广武山顶。举目四顾,滔滔东去的黄河在脚下翻滚,以一泻千里的气势涌入天的尽头,逶迤百里的邙岭在这里嘎然而止。好一派壮丽的自然画卷!这里方圆数十里就是著名的广武古战场。它的西南万山丛错,是古代东西的交通要通,为兵家必争之地。这块土地,犹如一部凝固的史书,使你阅不尽古代兵戈相举、烽火连天的战争画面。春秋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郑败燕师与此;南北朝时刘宋与北魏在此争夺战场;唐初窦建德与李世民也曾在这里一比高低。最著名的,当推刘邦与项羽在此决雌雄的楚汉分争。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曾留下《鸿沟》绝句,诗云:“龙疲虎困割川原,亿万苍生性命存,谁劝君王回马首,真诚一掷赌乾坤。”诗人用其特有的方式,将楚汉争雄的那段历史在这里定格。公元前203年,困守成皋的汉王刘邦,突破楚军的层层包围,退到今荥阳东北的广武山一带。汉军守住西广武,楚军守住东广武,各自以涧筑垒,虎虎相峙。项羽将质留在楚军的刘太公(刘邦之父)置于锅中,隔涧与刘邦对话,迫使刘邦决战,不然就将刘太公煮死。刘邦说,你我俱受命于怀王,结为兄弟,我父即你父,你若煮了他,就请给我一杯羹吧。大诗人李白《登广武古战场》对这段史实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伊昔师广武,连兵决雌雄。分我一杯羹,太皇乃汝翁。战争有古迹,壁垒颓层穹。”力量四倍于刘邦的项羽,由于缺乏战略头脑,东杀西闯,在消耗战中变得越来越弱。在汉军的凌厉攻势下,项羽感到形势严重,不得已,只好与刘邦订立和约。刘、项多年战争,在此中分天下,形成了鸿沟以西归汉、鸿沟以东归楚的局面。这就是象棋盘上楚河汉界的来历,鸿沟后被用来比喻人们相互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其意也源于此。“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是晋阮籍登广武古战场的留言。如今来到这古战场的遗址,已很难找到古战场的遗迹了。信步从山顶下来,行数百米,一个坐北朝阳的山洼里,散落着几户人家,村名就叫鸿沟。穿过绿树掩映的红砖瓦房,置身于鸿沟的边沿,方知鸿沟不深也不算宽。鸿沟虽经千百年来的雨水冲涮,现在沟口处宽约800米,深也只不过200余米。顺沟口南下,横越鸿沟那是很容易的事情,全没想象中的水深沟险难以逾越的气势。其实,鸿沟仅是一条黄土高原随处可见的那种普通的干沟,只不过因了楚汉相争,经过历代文人的描绘,多了几分神奇玄妙和哲理性色彩罢了。千百年来,人们都说鸿沟不可逾越,我想,这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习惯比喻。鸿沟最早为这广武山中的一条自然山涧,后被开凿为人工运河,再后来成为楚汉中分天下的一条军事分界线。即使在当年,这鸿沟也不是那样难以逾越的,不然,刘邦怎能在鸿沟为界的协议墨迹未干的情况下,挥戈东进,追击楚军呢?垓下大战,项羽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拔剑自刎,就是因为汉军大踏步地横越了鸿沟。置身于古战场的遗址,漫步在鸿沟的边沿,思绪宛若滔滔东流的黄河水,上下几千年地驰骋。鸿沟作为古代兵戈相举、民族分裂的见证,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古往今来,没有什么鸿沟可以把一个民族的骨肉之情永久地分离。且不说古代民族纷争,分分合合,最终走上统一,就拿香港、澳门而言,骨肉分离百年,今天,港澳同胞不是扑向祖国母亲的怀抱,流出了骨肉团聚的喜泪吗!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解放,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任何人为地设置鸿沟、分裂民族团结的行径,终将被历史所唾弃。往事越千年。鸿沟寂寥无声,似万虑俱息,不由使人产生悠悠千古、世道沧桑之感。它不仅能使你感受到历史悠悠,更能给你以新的启迪,把人的思想推向一个新的境界。作为楚河汉界的这条鸿沟是不难逾越的,而且任何地理意义上的鸿沟也都是可以逾越的。至于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的感情隔膜、思想隔阂之类的鸿沟,只要人与人之间多一分爱心,多一分真诚,也是不难逾越的。想及此,那积年的世俗之慨叹早已荡然无存,精神为之振奋,从而对生活更加热爱,对未来充满信心。(作者:郑州市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382000年 第7期 《中国机关后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