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卓有成效 面貌焕然一新
——深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改革纪实
马兴国
活力、魅力、实力,深圳一片生机盎然。现代化的都市、快节奏的生活、与国际同步的潮流,尽情展示着她的热情、自信和奔放。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深圳考察工作时指出:“经济特区要走在全国前列,最关键、最重要的在于创新。要把创新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特区发展的生命和灵魂。”“创新是经济特区经验的精髓,是经济特区发展的不竭动力。”
深圳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深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不改革就没有发展,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他们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与时俱进,致力探索改革之路,沿着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的后勤改革方向,紧随特区改革发展步伐,进行体制改革,清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推行社会化服务,厉行政府节约。特别是2001年新班子上任后,善于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经过艰苦努力,改革卓有成效,管理局面貌焕然一新。
体制改革:分清职能 理顺关系
深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从1989年建局以来,其体制随着特区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过多次调整。2001年,他们加大改革力度,实行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进一步分离,后勤服务工作由原来的行政管理方式走向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形成产业型、管理服务型、经营服务型三大功能体系。管理部门设立7个处,定编定岗,明确职责;服务部门成立3个中心、1个车队,通过竞争上岗,择优录用负责人,切实落实责任制。四年多来,新体制运转顺畅,部门间工作协调性明显增强,执行能力和行政效率显著提高,服务质量明显改善,多干、肯干、能干的人被提拔任用,30多位同志被任用到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岗位。干部职工从机制改革中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心齐劲足,热情更高,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清理整顿 集中管理
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深圳管理局遵照市委市政府的指示,又着手对市属行政事业单位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全面清理。长期以来,深圳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基本上是谁建设谁使用,谁使用谁管理。管理体系不健全,资产形成机制不完善,资产配置不合理,产权管理不规范,法规制度不健全,成为资产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对国有资产的购建配置实行跨部门跨行业调控,占有使用资产的单位实际上行使着资产的所有权,政府不能充分代表国家行使资产所有者的权利。各单位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混乱,市属行政事业单位一千多栋大楼,只有少部分办理了房地产证,办证率仅为18.8%,大部分物业土地使用合同、工程结算单等资料欠缺,有的根本没有办理工程质量验收和消防安全验收,房地产证难以办理。面对困难,他们迎难而上,抽调精兵强将,对全市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摸清了家底,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实现国有资产规范化管理、防止腐败、清除小金库、统一岗位津贴打下了坚实基础。
管理局在统一清理、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方针、政策,结合实际,提出两个对现行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的方案,供市领导决策参考。在综合两个方案利弊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对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实行分级授权管理的方案。在管理模式上,按照宏观管理与具体管理相结合、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实行授权管理与委托管理。在管理体制上,实行产权政府所有、管理部门分级监管、单位使用、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无有规矩,不成方圆”。他们认为,必须紧紧抓住产权管理这一核心,建立、完善符合现行管理体制的一系列法规制度,把资产的形成、使用、调配、处置等纳入法制轨道。深圳市把加强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纳入市政府内部事务管理九个法定化目标之一,正在加快国有资产管理法制化进程。
服务社会化:拆除独家经营“围墙”
服务社会化是管理局适应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要求,与深圳市改革同步协调发展,解决机关后勤与加入WT0接轨不可回避的问题。他们拆除独家经营的“围墙”,把自己推向社会,服务实行市场化运作。深圳市新建的政府机关大楼——“市民中心”机关食堂面向社会招标,让有实力、信誉好的社会企业进入机关后勤,食堂职工由原来的百余人精简为食品安全监督员和燃气安全监督员两人,每年节约资金 400余万元。市民中心服务对象近3000人,面积27万多平方米,其物业管理按以往模式需员工60多名,他们一改传统管理模式,采取招投标方式委托深圳龙城物业公司管理,减少管理人员56人,每年节约财政支出590多万元。实践证明,深圳机关后勤服务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才能大有作为,“闭关自守”只能走向落后。
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服务社会化是机关后勤改革发展的最终目标,但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与深圳形势发展相一致,社会化必须稳妥推进。因为机关后勤涉及财务、物资、基建房产、物业管理、车辆保障、生活服务、会务服务、内部人事管理等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一蹴而就,否则,将出现险情甚至夭折。社会化改革,他们每走一步,都立足现实,着眼长远,针对不同项目,选择不同时机、不同模式,分类分步实施,坚持多种手段并用,不把招标、承包经营、成立公司作为衡量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唯一标准。
创建节约型机关:提高科技含量
深圳机关后勤的发展是在“效益深圳”模式下的发展,他们非常注重用提高科技含量的手段来创建节约型机关。在市民中心后期建设过程中,他们大力引进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节能降耗产品,大量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在参与后勤保障系统节能设施设备的采购、安装、调试工作中,注重引进高科技节能产品。市民中心启用一年多的实践证明,后勤保障系统布局科学合理,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一致,达到了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目标。如,将有2700多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及食堂、超市、银行等服务系统设置在地下,地面建设绿化广场,节省了地面空间,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市委大院改造过程中,广泛应用变频高速器、无动补偿装置、衡压供水工程技术等节能产品和技术,大幅度降低了市委大院的资源能源消耗。对于过去安装的陈旧老化、技术落后的大功率高能耗设备,全部更换为具有先进科技
水平的节能降耗产品。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他们对节约工作实行量化管理。聘请权威机构和专家,对政府物业及机关各部门办公设施消耗情况进行“诊断”,并通过对一个时期的数据收集、测算,摸清底数,建立和完善节约资源能源的计量、记录、报告、奖惩制度。加强日常巡查和维护,保证节约工作经常化。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在确立节约总目标的基础上,划定区域,将节约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管理部门和工作岗位,逐个岗位明确责任人,定期考核业绩,奖优罚劣,并将节约工作纳入年度考评。采取这些措施以来,仅市直机关每月就节约财政开支160多万元。
统一政策和标准:为改革铺路
为确保改革顺利进行,深圳市管理局加大力度,做好统一政策和标准的基础性工作。有了统一的政策和标准,新型的机关后勤保障体制才能逐步形成,改革才能得以深化。这几年,他们在依法办事、依法管理、依法服务上做了大量工作。实施统一办公用房分配,统一物业和产权管理,统一行政经费管理,统一车辆资产管理。参与了机关干部住房货币化改革等。对于困难多的工作,他们组成临时组织机构,专门负责抓落实,敢于碰硬,敢于坚持原则,一抓到底。
改革是深圳的根,是深圳的魂。
深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李劲局长说,虽然这几年深圳机关后勤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资产管理、社会化服务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自主创新,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加大力度,把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