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期机关事务工作的内涵和外延
● 王京哲
从历史上看,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实行军政一体,军民一体的管理和组织模式,机关事务工作主要沿用军队后勤的管理方式。1941年,中央政治局决定在中央秘书处之下成立中央管理局,第一次在军队体系外成立了专门从事机关事务管理的机构。1950年,政务院决定按照政务和事务分开的思路成立机关事务管理局,这标志着机关事务工作正式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道路。然而,在理论界,一直以来我们对于机关事务工作的内涵和外延缺乏明确的界定,对于机关事务工作应该管什么,怎么管,也没有非常一致的意见。因此,本文试图从政府机关的社会角色入手,对新时期机关事务工作的内涵、外延和管理方式作出探讨。
一、政府机关社会角色的双重性及其所受的制约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政府机关的身份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是国家和社会的管理者,另一方面它也是社会的成员之一,也是被管理者。作为被管理者,笔者认为它应受到三种关系的制约:一是党务管理、二是政务管理、三是事务管理。
党务管理是指上级党组织按照党章和法律法规对下级党组织及党员进行的管理,它主要包含意识形态、人事组织、宣传教育、纪律检查、团务和群众工作等。
政务管理是指上级政府机构就下级政府机构所承担的国家和社会管理职责而进行的指导、命令和监督。政务管理覆盖政府职能管理的各个方面,包含政府机关的各种业务工作的管理,是政府工作的主要内容。
除了党务管理和政务管理之外,当政府机关除去或去掉具体的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职能而作为社会成员存在时,其自身也应依法接受来自政府特定部门和属地政府的管理,这就是机关事务管理。它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机关行政事务管理,二是机关社会事务管理。
二、机关事务工作的两个方面
(一)机关行政事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及改革方向
1.机关行政事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尝试对机关行政事务作如下定义:即为政府机关正常、高效履行工作职能提供基础性条件并有效控制机关行政成本的工作。它又可分为服务和管理两个层面。前者是指为政府机关的有效运转提供物资和服务保障,即提供基础性条件,它主要包含食堂伙食、机关物业、机关车队、印刷修理、老干部服务等,俗称后勤服务。后者主要是指为了有效控制行政机关运转成本,保证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对机关运转所进行的必要管理,包括机关行政财务、固定资产、房地产、办公信息化、政府采购、员工福利、公务接待等管理以及对后勤服务提供规范和标准的管理。
2.机关行政事务管理的改革方向。机关行政事务管理的改革方向是管办分离。一方面,以降低机关行政成本为主线,增强机关行政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另一方面制定机关后勤服务的规范和标准,在此基础上,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进程,鼓励政府机关将可以依靠社会机构提供的后勤服务外包出去,并对不适合外包的后勤服务进一步加强统一管理和指导。
(二)机关社会事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发展方向
1.机关社会事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机关社会事务可以尝试作如下定义:即政府机关自身作为社会成员应承担的各种社会责任称为机关社会事务。按照社会事务的属性,它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政府直接管理的社会事务,二是属地化管理的社会事务。前者是指由于政府机关的特殊性,难以纳入属地化管理而只能由政府授权有关部门直接管理的机关社会事务,例如机关节能减排、人民防空、应急管理、公务员住房、环境整治、办事机构等。后者是指特殊性不强,可以纳入属地化管理的机关社会事务,如治安、消防、医疗卫生、社会保险、计划生育、防灾减灾和交通安全等管理。
2.机关社会事务管理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对于政府直接管理的社会事务要从法律上进一步理清管理关系,落实责任义务。另一方面,对于属地化管理的社会事务,为减少地方政府管理的难度,方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应授权某个部门统一负责协调沟通工作,并负责相关信息和情况的上传下达。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依法治国的深入,机关社会事务将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有关部门应与时俱进增加机关社会事务管理的内容,同时对应该直接管理还是属地管理做出科学的判断,一般的原则是:能够纳入属地管理的尽量纳入属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