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机关后勤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一、机关后勤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全面。部分管理者认为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工作重心应当放在应对外部审计、维护单位利益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对于促进单位健康有序运行,发挥监督、管理和服务职能的重要意义。
(二)内部审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有限,难以适应内审工作新形势新要求。部分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由财务人员兼任,或由其他机构人员兼任,他们大多仅通晓财务会计知识,对其他知识领域掌握不全面,导致内审人员开展工作时习惯于会计思维、容易陷入看账查账等最基础的审计层面,难以从宏观层面对单位运行发展进行监督和管理,对审计工作质量影响较大。
(三)内部审计制度框架不够健全。部分单位仅依照国家内部审计有关准则开展工作,未能建立符合单位实际、涵盖所有审计岗位和业务操作环节的制度体系,导致了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具体审计任务时缺乏科学规范的审计程序、缺乏风险意识、随意性较大;在涉及到审计责任追究时无章可循,导致责任主体不明确,发现问题无法落实到人,影响了审计结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四)内部审计技术和手段滞后,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会计核算电算化发展。近年来,信息化的大力推进,很多单位日常业务工作及财务工作均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模式、管理效率均有了大幅提高。外部审计部门已经能够紧跟改变采用创新的审计手段和技术,但内部审计工作限于人员素质、技术设备等因素,依然更多停留在传统的审计方法层面,无法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导致审计工作开展层次较低,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五)内部审计工作计划性不强、方案制定不够严密、协调性较差。机关后勤内部审计部门审计计划的制定尚缺少科学性和宏观性,审计计划的目标设定、审计质量的控制方法、审计人员的分配使用、审计全过程的管理模式等均存在不够合理的情况,同时,在审计过程中,存在内审部门与被审单位沟通不及时、部门间协调配合不紧密的情况,使得既定的审计计划在执行中打了折扣。这些因素也直接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六)内审结果的利用程度有限。内审结果如能充分利用,可以作为改善管理、提高风险抵御能力的强有力的武器。但在实际情况中,受传统组织和管理模式影响,内审结果运用往往难以引起管理者高度重视。
二、提高机关后勤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一)进一步提高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管理者应当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强调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给予内审工作开展必要的自由度和工作环境。同时,应当结合单位性质、规模、内部治理结构等客观条件,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使内审机构在组织人员、工作和经费等方面独立于被审单位,不受其他职能部门和个人的干预,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主动性、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
(二)进一步加强内审人员知识体系建设,提高综合素质。在影响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诸多因素中,内审人员的业务素质高低始终是最重要的因素。一要加强内审人员选拔任用,选派具备相应技术资格、业务能力突出的人员充实内审队伍;二要加强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促使其更新审计理念、树立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三要加强内审人员继续教育学习,使他们不仅能够熟练掌握审计基本技能和方法、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等必备知识,还应当掌握经济管理、计算机技术、法律法规等相关专业知识,从而全面提高内审人员的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四要鼓励内审人员提高与人交流的技能,从而提高审计查证能力、协调能力及表达能力,提高审计效率。
(三)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细化工作流程。内审部门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结合业务需要,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系统化的制度体系。制度体系应当包括审前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后续审计等全过程。审前准备阶段应当包括如何实施审前调查、如何组建审计小组、编制审计方案、下达审计通知等;审计实施阶段应当包括如何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和审核审计工作底稿、人员如何分配、责任如何划分、如何与被审单位进行沟通协调等;审计报告阶段应当包括如何撰写和审核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对象意见、下达审计意见书等;后续审计阶段应当包括如何检查和督导落实审计意见、审计成果如何综合运用分析等。同时还需要建立审计质量管控责任体系、审计人员退出机制等。只有建立一整套体系完备、流程科学、权责利明晰的制度体系,才能全方位保障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四)进一步改进审计手段和方法,提升工作效率。应当大力推广计算机技术、内部控制测评技术、审计风险分析技术等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通过现代化、信息化的审计手段,来更好的满足审计数据采集、计算、查询、排序、筛选、判断、分析等要求;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当积极学习利用数学模型、统计抽样、投资分析等新的审计方式,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五)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计划性、加强审计沟通协调。在内部审计计划方面,杜绝无计划性、随意性强的审计事项;在编制审计项目计划实施方案时,要从单位的整体工作部署出发,落实年度工作计划的指导思想和思路,确保计划内容的完整性和可行性;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审计沟通协调的作用,既能够与被审单位和谐共事,又能够通过沟通协调发现问题、弄清原因,促进审计工作良好开展。
(六)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报告的质量。内审报告要证据清晰、反映问题准确,能够透彻分析并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在撰写审计报告时要立足于全局,不仅反映财务工作存在的问题,还要全方位地反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管理者改善内部管理、防范规避风险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在下审计结论时,要严谨细致,充分听取和认真研究被审单位的意见,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制度规定为准绳,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价和处理。
(七)进一步强化审计结果运用。一是管理者要切实提高对审计结果运用的重视程度,要针对反复出现、屡审屡犯的问题,全面查找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从源头上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强化内控制度体系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属于制度不完善的,要切实建章立制;属于流程不规范的,要优化业务流程;属于人员主观因素的,要做好人员调配、责任追究;属于机制体制原因的,要加强长效机制建设。二是要建立健全审计结果运用的相关配套制度,包括审计整改报告制度、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制度、审计整改考核制度等,切实把审计结果的运用抓严抓实。内审部门要做好审后回访及后续审计工作,以促进被审单位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纠正措施,确保审计成果得到落实;被审单位要切实提高对审计结果运用的全面性认识,把审计整改情况列入业绩考核体系,对整改不及时、措施不得力、拒不整改、屡查屡犯的单位,要按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一)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全面。部分管理者认为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工作重心应当放在应对外部审计、维护单位利益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对于促进单位健康有序运行,发挥监督、管理和服务职能的重要意义。
(二)内部审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有限,难以适应内审工作新形势新要求。部分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由财务人员兼任,或由其他机构人员兼任,他们大多仅通晓财务会计知识,对其他知识领域掌握不全面,导致内审人员开展工作时习惯于会计思维、容易陷入看账查账等最基础的审计层面,难以从宏观层面对单位运行发展进行监督和管理,对审计工作质量影响较大。
(三)内部审计制度框架不够健全。部分单位仅依照国家内部审计有关准则开展工作,未能建立符合单位实际、涵盖所有审计岗位和业务操作环节的制度体系,导致了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具体审计任务时缺乏科学规范的审计程序、缺乏风险意识、随意性较大;在涉及到审计责任追究时无章可循,导致责任主体不明确,发现问题无法落实到人,影响了审计结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四)内部审计技术和手段滞后,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会计核算电算化发展。近年来,信息化的大力推进,很多单位日常业务工作及财务工作均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模式、管理效率均有了大幅提高。外部审计部门已经能够紧跟改变采用创新的审计手段和技术,但内部审计工作限于人员素质、技术设备等因素,依然更多停留在传统的审计方法层面,无法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导致审计工作开展层次较低,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五)内部审计工作计划性不强、方案制定不够严密、协调性较差。机关后勤内部审计部门审计计划的制定尚缺少科学性和宏观性,审计计划的目标设定、审计质量的控制方法、审计人员的分配使用、审计全过程的管理模式等均存在不够合理的情况,同时,在审计过程中,存在内审部门与被审单位沟通不及时、部门间协调配合不紧密的情况,使得既定的审计计划在执行中打了折扣。这些因素也直接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六)内审结果的利用程度有限。内审结果如能充分利用,可以作为改善管理、提高风险抵御能力的强有力的武器。但在实际情况中,受传统组织和管理模式影响,内审结果运用往往难以引起管理者高度重视。
二、提高机关后勤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一)进一步提高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管理者应当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强调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给予内审工作开展必要的自由度和工作环境。同时,应当结合单位性质、规模、内部治理结构等客观条件,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使内审机构在组织人员、工作和经费等方面独立于被审单位,不受其他职能部门和个人的干预,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主动性、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
(二)进一步加强内审人员知识体系建设,提高综合素质。在影响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诸多因素中,内审人员的业务素质高低始终是最重要的因素。一要加强内审人员选拔任用,选派具备相应技术资格、业务能力突出的人员充实内审队伍;二要加强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促使其更新审计理念、树立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三要加强内审人员继续教育学习,使他们不仅能够熟练掌握审计基本技能和方法、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等必备知识,还应当掌握经济管理、计算机技术、法律法规等相关专业知识,从而全面提高内审人员的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四要鼓励内审人员提高与人交流的技能,从而提高审计查证能力、协调能力及表达能力,提高审计效率。
(三)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细化工作流程。内审部门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结合业务需要,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系统化的制度体系。制度体系应当包括审前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后续审计等全过程。审前准备阶段应当包括如何实施审前调查、如何组建审计小组、编制审计方案、下达审计通知等;审计实施阶段应当包括如何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和审核审计工作底稿、人员如何分配、责任如何划分、如何与被审单位进行沟通协调等;审计报告阶段应当包括如何撰写和审核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对象意见、下达审计意见书等;后续审计阶段应当包括如何检查和督导落实审计意见、审计成果如何综合运用分析等。同时还需要建立审计质量管控责任体系、审计人员退出机制等。只有建立一整套体系完备、流程科学、权责利明晰的制度体系,才能全方位保障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四)进一步改进审计手段和方法,提升工作效率。应当大力推广计算机技术、内部控制测评技术、审计风险分析技术等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通过现代化、信息化的审计手段,来更好的满足审计数据采集、计算、查询、排序、筛选、判断、分析等要求;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当积极学习利用数学模型、统计抽样、投资分析等新的审计方式,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五)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计划性、加强审计沟通协调。在内部审计计划方面,杜绝无计划性、随意性强的审计事项;在编制审计项目计划实施方案时,要从单位的整体工作部署出发,落实年度工作计划的指导思想和思路,确保计划内容的完整性和可行性;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审计沟通协调的作用,既能够与被审单位和谐共事,又能够通过沟通协调发现问题、弄清原因,促进审计工作良好开展。
(六)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报告的质量。内审报告要证据清晰、反映问题准确,能够透彻分析并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在撰写审计报告时要立足于全局,不仅反映财务工作存在的问题,还要全方位地反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管理者改善内部管理、防范规避风险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在下审计结论时,要严谨细致,充分听取和认真研究被审单位的意见,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制度规定为准绳,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价和处理。
(七)进一步强化审计结果运用。一是管理者要切实提高对审计结果运用的重视程度,要针对反复出现、屡审屡犯的问题,全面查找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从源头上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强化内控制度体系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属于制度不完善的,要切实建章立制;属于流程不规范的,要优化业务流程;属于人员主观因素的,要做好人员调配、责任追究;属于机制体制原因的,要加强长效机制建设。二是要建立健全审计结果运用的相关配套制度,包括审计整改报告制度、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制度、审计整改考核制度等,切实把审计结果的运用抓严抓实。内审部门要做好审后回访及后续审计工作,以促进被审单位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纠正措施,确保审计成果得到落实;被审单位要切实提高对审计结果运用的全面性认识,把审计整改情况列入业绩考核体系,对整改不及时、措施不得力、拒不整改、屡查屡犯的单位,要按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