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工匠精神 培育大国工匠
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的基础,是提高中国产品品质的关键。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质量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工厂车间,就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2016年以来,李克强总理在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和多个场合,反复要求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成为近两年出镜率颇高的热门词汇,在全社会引起持续热议,引发强烈共鸣。
一、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是当今时代使命
从广义上讲,工匠精神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狭义上讲,工匠精神更集中地体现在广大技能人才身上。它是广大技能人才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价值取向,其背后蕴含的是对产品细节极致完美的追求,彰显的是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超越的职业文化和创新精神。这种精神高度契合了当今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需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实施“中国制造2025”需要工匠精神。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基础,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而不是强国,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主导产业优势不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任务越来越紧迫。因此,必须用工匠精神内化的追求卓越、不断精进的品质,引领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必须用工匠精神引领企业精致化生产和精细化管理,进而推动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迈向中高端。
发展方式向集约转型需要工匠精神。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型,需要追求完美、耐心专注、一丝不苟和不走捷径的工匠精神来引领。目前,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环境优势正在衰减,粗放式、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增长方式难以持续,必须依托工匠精神培育以质量、技术、品牌、标准、服务等方面的新竞争优势,进而实现向高效型、集约型、技术型的现代增长方式转型。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工匠精神。经济新常态下,技术创新的增长引擎作用更加凸显,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灵魂,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批一线产业工人既是创新的构思者,也是创新的践行者。与此同时,工匠精神的不断追求、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持续催生着新的技术、新的服务、新的标准和新的品质,直接推动着技术升级、质量升级和产品升级,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换。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工匠精神。当前,我国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不适应,中低端产品充斥市场,优质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供给端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中高端消费需求,造成大量购买力向海外流失。其原因很多,而工匠精神缺乏是重要原因之一。这就客观上需要弘扬工匠精神,重塑产品自身独特的专业品位和专业价值,让企业根据客户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对产品精心设计打磨,对品牌精心培育维护,让职工对工作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品质渗透到每一件产品,实现产品升级到品牌升级,也就扩大了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
二、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从历史角度看,我国自古就不乏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能制造出流传千古的器具、建筑等,工匠精神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支撑。从国际角度看,全世界生存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000多家,德国有800多家,荷兰、法国各有200余家,之所以如此多的长寿企业集中在这些国家,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工匠精神的传承。从现实需求看,我国虽然已是工业大国,但与工业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除了硬实力的差距,软实力差距更为明显,我国技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做事不精细,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不高、工作态度不够严谨等问题。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政府、企业、院校以及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着力培育大国工匠。
政府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技能人才成长发展做好服务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要创新体制机制。围绕经济发展需求和劳动者个人发展需要,努力创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开发培养、选拔使用、引进聚集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特别是要研究制定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正常措施。要加强宏观引导。结合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引导企业、行业及社会组织合理确定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目标,确保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加大财政投入。深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抓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项目建设。要完善评价制度。改革完善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突破学历、资历和身份限制,突出工作业绩、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使评价标准和体系更加科学规范。
企业要培养使用好技能人才。企业是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主体,技能人才能否更好发挥作用关键在企业。培训是基础。企业要将员工培训与企业生产相结合,依托企业培训机构、技工院校和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大职工岗位技能培训。使用是关键。要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在生产一线岗位上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和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实现能力与岗位相匹配。激励是导向。要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不断提高企业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畅通企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和晋升路径,建立职工凭技能技术得到使用、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的企业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
技工院校要发挥好技能人才培育主力军作用。技工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专门学校,必须把工匠精神贯穿于技工教育全过程。在专业设置方面,要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围绕市场需求办学校,根据产业发展设专业、按照岗位要求搞教学。在教学体系建设方面,要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学习相结合,注重培养全面实用的技能人才队伍。在办学方向方面,要把校企合作作为基本办学制度,强化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机制,实现企业得人才、职工得技能、学生得就业、学校得发展的多赢目标。
社会要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氛围。首先,要加强宣传。大力宣传鼓励技能人才成长的方针政策,宣传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引导人们转变旧观念,树立技能型人才是宝贵财富的理念,尊重、重视、关心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其次,要完善技能人才社会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技能人才的流动、发展通道,加大对技能人才的表彰力度,真正让高技能人才想干事有机会、能干事有平台、干成事有回报、干好事有发展。
三、广大技能人才要积极践行工匠精神,立志成为大国工匠
广大技能人才工作在生产和服务一线,不管在工厂企业,还是机关单位,都要把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作为永恒的追求,积极践行和弘扬工匠精神,成为弘扬工匠精神的先锋和楷模。
要坚持精益求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各行各业对产品和服务精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广大技能人才要坚持精益求精,不断地追求卓越、追求完美、追求极致、止于至善,带动整个技术工人队伍不断从优秀走向卓越,努力创造新成就,不断提高中国制造的精细化水平,提升我国产品和服务在全世界的影响力。
要坚持专注专心。技能人才成就事业的平台在一线、施展才华的舞台也在一线。广大技能人才要继续保持扎根一线的奋斗精神,在岗位上刻苦钻研,勤学苦练,练就过硬本领,踏踏实实做好工作,实现岗位成才。同时,要坚持教学相长,传技带徒,实现代际传承。
要坚持爱岗敬业。技能人才的岗位可能很普通、很平凡,但是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由一个个普通的岗位所成就。广大技能人才要坚持爱岗敬业的理想与信念,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在普通的工作中实现人生的价值,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要坚持勇于创新。当今世界,新技术、新工艺日新月异。当代工人不仅要有力量,还要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广大技能人才要瞄准国际先进的技术标准,潜心钻研技术,勇于创新,着力提高技能水平,不断攀登技术技能高峰,为推动我国经济提质增效作出更大贡献。
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是国家的需求,时代的呼唤,是每一个人才工作者的历史担当。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努力开创技能人才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