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六个机关” 提升发展质量 ——推动机关事务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成都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按照“质量提升年”活动要求,全面落实机关事务“七化”理念,扎实推动“六个机关”建设,提升发展质量,有力确保市级机关高效运转,在推进机关事务现代治理中探索出一条凸显成都机关事务工作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建设法治机关,提升治理能力
坚持以改革精神和法治理念,推进机关事务法治建设,着力在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制度标准上下功夫,规范日常管理,提高服务品质和保障效率,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满足机关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要求。
(一)完善规章制度。围绕贯彻落实机关事务管理“三个条例”,全面梳理权力、负面、责任“三张清单”,编制出台成都市机关事务管理、公共机构节能“十三五”规划;结合两个《办法》,加快制定办公用房管理、公车管理和服务外包监督管理等制度,完善6大类经济活动内控管理制度,制定采、管、用相分离的采购工作流程。持续推进规章制度清理,完成130余项规章制度废、改、立,建立与《机关事务管理条例》配套制度体系29项,进一步规范职能运行。
(二)健全标准体系。运用标准化理念和方法,梳理机关事务领域标准现状和需求,逐步构建涵盖经费、资产、物业、餐饮、会务等标准体系。先后制定形成《市级行政事业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和办公家具配置标准》《市级机关集中办公区安全工作标准化管理办法》等一批符合成都实际的工作标准。积极推动标准化示范创建,创建“标准化食堂”19个,建成涵盖行政审批、公文处理等35项业务的OA系统管理平台和市政府办公区餐饮消防安全、市人大政协办公区食品安全示范点。
(三)严格依法行政。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清理办公用房管理单位、权属单位及使用单位职责边界,强化审核审批、专项督查等“管”的职能,规范行权。落实法律顾问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在“三重一大”决策中的积极作用,加强重大决策审核把关,参与经济、行政争议及纠纷调处,协助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清理核查合同履约情况等工作,不断推动机关事务工作科学化、法治化进程。
二、建设绿色机关,推动协调发展
发挥公共机构示范作用,以“行为节能、管理节能、科技节能、依法节能”为抓手,突出“节能技术、设施设备、节能投入和习惯养成”四个关键环节,探索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机关运行保障新模式。
(一)促进项目联动。开展绿色建筑改造、资源综合利用、节地节水工程,规划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5个,总装机容量220千瓦,其中,市级机关第四办公区屋顶2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并网发电,年均发电1.86万千瓦时,成为全市公共机构节能新亮点。实施4个公共机构、240平方米绿色数据中心机房改造,平均电能使用率(PUE)达1.8以下。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废旧电子产品、建筑废弃物、办公用品循环综合利用,公共机构节水器具、节水型食堂清洗设备使用率达80%,党政机关垃圾分类处置覆盖率达66%。
(二)抓好示范引领。着眼“县县有示范、系统有典型”,以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为牵引,加大机关、学校、医院、场馆等公共机构节能改造,成功创建10家国家级示范单位、2家全国“能效领跑者”,扎实推进15家国家级、15家省级、30家市级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实施机关增绿工程,在办公区开展层顶绿化、中水雨水回收利用等试点示范,打造特色亮点工程。
(三)注重特色创新。完善公共机构能源资源统计系统,搭建数据信息化共享平台,推动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及监测信息化、智能化。拓展“4+6”公务出行保障体系,优化公交线路20余条,运行高峰快线车40余台,配套建设充电桩5000余个,投入新能源汽车1000余台,绿色健康出行成为首选。
(四)强化宣传推动。加强绿色文化教育引导,开展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中国水周、环境月等主题宣传活动,培育“绿色发展、机关先行”的节约节能绿色文化。2018年,全市公共机构积极参与“3+N”省、市、区三级联动节能宣传活动,省局门户网站、《川报观察》微信公众平台、《成都日报》、成都电视台、《成都手机报》等媒体连续大篇幅予以报道。
三、建设安全机关,筑牢防控体系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压实压细安全管理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努力构建“人防、物防、技防和制度防”相结合的全时空安防体系,形成“群防、群控、群治、群管”的安全生产大格局。
(一)建立监管平台。持续完善“人防、物防、技防、制度防”安全防控体系,建成市级机关集中办公区安全监管指挥中心,采集办公区2300个高清摄像头、70万平方米消防及周界安防、3000余台机电设施设备实时数据,运用大数据、远程信息监控、实时数据获取等技术手段,实现远程信息监管和精准指挥调度。
(二)构筑网格体系。制定安全保卫网格化管理办法,按照“集中管理、分级防控”原则,将市级机关集中办公区分为12个安保网格,按照“定网格、定内容、定程序、定职责”要求,划分工作界面,明确职责范围,统一处置流程,建立信息台账,完善可视监控网格,落实定时巡查制度,切实筑牢安防体系。启动安全监控指挥中心建设,推进集中管理、分级防控,确保安全防控全覆盖、无盲区。
(三)形成联动合力。坚持“统筹联动、分片负责”原则,完善与质监、安监、食药监、消防支队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安全隐患排查机制,建立市级机关集中办公区驻地公安、消防、信访、武警应急处突联动机制,明确权责清晰、高效联动的特殊安保、重点安保、基础安保三类安保工作标准,定期开展健全隐患排查,形成“群防、群控、群治、群管”的安全生产大格局。
四、建设数字机关,促进精准管理
主动融入成都“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着力运用互联网思维、信息化技术,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在统计管理、数据分析、动态监管等方面的“乘数”效应,推动管理、保障、服务全面转型升级。
(一)推动系统融合。加快推进“互联网+机关事务”建设,统筹规划、分步推进财务、资产、公车、节能及会议、餐饮、物业等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形成业务协同管理、信息资源共享的机关事务管理平台,打造智慧机关事务。升级房地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85家市级部门办公用房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立项审批、数据统计、动态监管等功能一体化。
(二)统筹数据资源。健全国有资产数据库,按照固定资产6大类56个小类3268个品目和无形资产7小类94个品目,分类精准统计土地、房屋及构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等各类资产。完成130余万平方米办公用房普查登记,建立3200余台公务用车使用管理台账,编制1.3万余种设施设备安全运行记录,逐步建立起统一的机关事务数据中心和数据资源目录体系,推动机关事务工作向精准治理转变。
(三)高效集约办公。融入国家、省、市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建立380余家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共计1300余亿元资产管理系统,实现资产动态监管。依托“互联网+”,推广运用“虚拟公物仓”,采用租赁模式购买社会服务,优化资源调配使用,先后为G20峰会、“双创会”、联合国世界旅游大会、2019泛美开发银行理事会年会筹备等重大会务活动提供办公用房、办公用品和交通车辆等物资保障,节省大量财政资金,实现传统实物仓储向互联网平台保障模式转变。
五、建设效能机关,增强保障质效
以提质增效为工作目标,以科学管理、优化服务、完善机制为着力点,不断完善考评办法、指标体系,努力“走出一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平衡、更可持续的新路”。
(一)贯彻共享理念。围绕资源统筹均衡配置和高效集约利用,梳理各区(市)县共享资源条目,推动机关事务资源跨层级、跨区域优化配置。建立区(市)县机关后勤服务资源信息化管理共享平台,探索建设“虚拟中央厨房”,推动人力、物力、技术资源共享,节约运行成本。制定机关事务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将节约型机关建设、正风肃纪纳入市级部门、各区(市)县考核范围,形成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
(二)统筹服务保障。围绕重大政务活动开展,充分发挥机关事务工作保障职能,建立重大政务活动后勤保障统一受理、多头分办、全程监管、事后问效的工作机制。扎实开展“走进一线、靠前指挥”活动,局领导分片日巡夜查、上门征询意见,落实“安全督办不过夜、安全整改不过天、效果检验不过周”,确保机关高效有序运转。
(三)提升工作品质。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成都品牌宣传、天府文化展示、精准扶贫工作,深化拓展“十、百、千”名优特产进机关活动,借力全国机关事务系统资源,以精品展销、专场推介等方式,将成都品牌引入北京、黑龙江、北戴河等地党政机关。
六、建设廉洁机关,全面从严治党
强化纪律观念、规矩意识和底线思维,守住底线、不碰红线,在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成果中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
(一)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以张思德为榜样,锻造平凡与优秀的作风品质,从上千名一线员工中评选出100名“服务明星”“技术标兵”“能工巧匠”,并将他们的优秀事迹编辑成《平凡与优秀》系列丛书,充分激发干部职工敬业、奉献精神,营造崇严尚实、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认真贯彻“两个办法”,牵头召开全市专题培训会,详细解读政策,加强行业指导,促进《办法》落实见效。持续正风肃纪,加强办公用房和公车管理专项督查,严格落实公车“四定点”管理,统一使用省公务用车管理平台,实现“管理平台化、平台信息化”,构建长效常态管理机制。
(三)强化风险防控。围绕国有资产、办公用房及公务用车等易滋生腐败领域,加大法律、安全、廉政“三个风险点”排查,定期召开问题分析会,切实加强风险防控。从基层一线遴选100名优秀员工作为局政风行风监督员,将监督触角延伸到基层、延伸到最前沿,确保权力阳光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