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与海绵城市的共同发展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19-07-31 11:55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海绵城市助力城市生态健康发展

  一、海绵城市的发展

  早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针对“城市雨水问题”已经开始了研究。在2012年出台的《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在我国被首次提出。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会议中明确指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10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制定《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同年12月31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发布《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2015年4月2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根据竞争性评审得分,排名在前16位的城市进入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至此,海绵城市成为了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城市的雨洪问题与海绵城市的作用

  雨洪问题是全世界城市的通病,各国的城市均面临城市内涝、径流污染等不同的雨洪问题。在我国的城市中,雨洪问题主要出现在城市建成区,建成区的雨水管网设计标准通常较低,绿地率不足,在面临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极端降雨气候经常发生内涝的问题。城市道路的径流通常会通过管网排放至自然水体中,在未经过净化的情况下,径流中的污染物会增加自然水体的污染程度。在半湿润地区,城市的水资源与自然降雨还呈现出一定的时空差异,在春季和秋季,当绿地需要用水的时候,降雨通常不能满足绿地对于水量的需求;而在夏季,强降雨时有发生,又超过了城市绿地的承受能力,加剧了城市的内涝问题。

  海绵城市可以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手段缓解城市面临的雨洪问题。渗透措施利用了土壤的渗透性,可以有效补充地下水,为植物积蓄土层水量,促进城市水循环进程。滞留措施可以缓解在城市雨水管网的压力,对径流进行错峰排放。存蓄利用设施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降雨和雨水利用的时空差异,通过雨水的储存利用代替一部分清洁水源,缓解城市水资源紧张的问题。净化措施可以将城市水体的水质进行有效提升,促进城市水体形成健康、可持续的水环境。排放设施是海绵城市各类设施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其他设施到达极限后,雨水管网要安全、快速将多余径流排出,保证城市的水安全。

  传统的城市雨水排放体系主要依赖管网系统发挥作用,而海绵城市的各类设施可以有效补充和完善传统城市雨水体系的功能,同时促进城市水生态的恢复,增加雨水利用途径,减少对于清洁水源的依赖。

  风景园林与海绵城市相得益彰

  一、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风景园林学科也开始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教育体系逐渐完善,风景园林行业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兴盛起来。随着老百姓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逐渐提升,城市绿地建设的社会关注度也不断提升。2011年,风景园林正式成为国家的一级学科,风景园林学科的研究范围和风景园林行业的实践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从传统园林到城市绿地到绿地系统乃至城市生态空间,风景园林逐渐开始发挥其综合性的学科优势。在研究范围拓展的过程中,风景园林学科与城乡规划学科、给排水学科、生态学科、环境学科不断融合,在学科交叉中焕发了新的活力,逐渐成为了生态空间规划设计的统筹角色,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的合理开发、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断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海绵城市也是风景园林的重要研究领域,城市需要海绵体的集雨功能,也同样需要高品质的自然环境和景观效果,城市绿地游憩、景观、生态、集雨、防灾避险的多重功能需要风景园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根据建设需要进行平衡,并最终形成能够健康发展的城市集雨型绿地系统。

  二、城市绿地是海绵城市实现的重要载体

  海绵城市强调对雨水的收集、滞留、渗透、储存和净化。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仅存的保留有水气循环功能的组成部分,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少地表径流流量、污染,增强土壤渗透性,减轻土壤的侵蚀,回补地下水具有重要作用。城市绿地在美化城市风貌的同时,可通过“雨水花园”等手段,有效地控制雨水径流量、实现对雨水的回收再利用。然而,海绵城市的实现需要强化绿地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的关系,城市绿地对雨洪调节的局限性使其成为辅助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雨水径流的控制。

  三、城市绿地合理发挥海绵功能

  城市绿地具有生态、游憩、景观、防灾避险、集雨等多重功能,多种功能都会占用绿地,在规划设计中合理置入海绵设施是一个科学论证过程。过多的集雨功能置入会影响绿地的其他基本功能。如果城市绿地能够借助海绵城市建设的动力,根据集雨功能的需要,在城市中完善绿地系统的空间布局,在具体的城市用地中发挥集雨功能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城市绿地的完善和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共同发展,形成相得益彰,彼此促进的作用。

  城市应成为艺术性的空间

  城市绿色空间的艺术性是风景园林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是城市绿色空间的根本属性,也是颐和园、圆明园等经典园林能够传世的决定性因素。美化城市绿色空间是风景园林师的责任,也是城市建设能够受到老百姓认可的重要因素。

  海绵城市的各类设施在景观性上与传统城市绿地有一定差异,集雨设施的直白布置与艺术化的设计在效果的呈现上也相差甚远。风景园林学科具有艺术和科学的双重属性,将科学的集雨设施进行艺术化的景观处理,能够增强海绵城市的艺术效果,也能够提升老百姓对海绵城市的认知程度和认可程度。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全方面的实践反馈,长时间的科研积累和多学科的彼此配合,北京林业大学在产学研三个方面的工作中,借助风景园林学科的一流学科优势,不遗余力的致力于探索具有艺术化的科学性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法。由北京林业大学设计的迁安市滨湖东路集雨型绿地示范项目获得了2018年度国际风景园林师协会亚非中东地区奖(IFLA-AAPME)雨洪管理类(建成)杰出奖,国际评委对该项目在缓解城市雨洪压力和提升城市绿色空间艺术品质两个方面的示范性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教学工作中,风景园林设计和风景园林工程课程逐步推进对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和建设技术的教学工作,海绵城市未来的建设者们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方式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促进了海绵城市理念的传播和发扬。在科研工作中,北京林业大学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实现途径、规划方法和设计循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戈晓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