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与无畏,她在抗美援朝战场做文员
文/本刊记者 李军
鏖战长津湖、阻击龙源里、血战上甘岭……70年前,为打赢抗美援朝这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在朝鲜战场上前赴后继、马革裹尸,创造了威武雄壮的战争伟业。
千秋忠烈,一襟晚照。当年投身抗美援朝战争的年轻人,如今已渐入人生暮年。那段历史,于他们而言,是一段镌刻生命的青春华彩;于国家民族而言,是一段砥砺奋发的家国记忆。深秋时节,我们来到北京西郊一幢普通的居民楼,敲开了国管局离休干部、抗美援朝老战士刘静家的门,与老人一起走进了那段“钢少气多无畏向前”的峥嵘岁月。
美帝国主义太欺负人了
鲐背之年的刘静热情招呼我们坐下,一旁陪伴的女儿笑着说,“听说你们要来采访,老太太昨晚又给我讲了许多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经历的事情,好多事都只是小时候听她讲起过”。接过女儿的话茬,刘静说:“我随志愿军坦克一师先后两次入朝作战,主要在师政治部秘书科做宣传动员工作,当打字员,比起那些牺牲在朝鲜战场的战友,我是幸运的。”言语间,她的脸上闪过一丝哀伤。
出生于1930年的刘静在革命战争年代成长起来,1949年3月,她从河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参加革命工作,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坦克一师转战北平。1950年10月,刘静随部队踏上了朝鲜战场。
回忆起入朝作战的过程,刘静眉头紧锁,“美帝国主义太欺负人了!仗着空中力量的优势,飞机肆无忌惮地对我们的行军车队进行低空扫射”。
坐着苏式嘎斯汽车进入朝鲜境内的刘静和战友们,看到的是处处弹坑、片片焦土,满目疮痍的景象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为了躲避敌机,他们主要在夜间行军,即使这样,敌机在照明弹的指引下仍不断袭扰车队。记者问及当时的心情,老人思忖片刻,“面对头顶的飞机,那时也感到恐惧,但转念一想,如果不来朝鲜,祖国有一天也许会被美国人的飞机炸得千疮百孔,心中的怒火又不住地往上升腾”。
为对付敌机的轰炸与扫射,车队司机练就了急起急停、随时躲避的技能,当时体重只有78斤的刘静如蹦豆般在车斗里上下颠簸。“没办法,战友们只有手挽手紧紧靠在一起,避免被颠出车外。”老人回忆说。当车队行驶到安义州清川江大桥时,意外还是发生了。一颗炸弹在刘静所乘汽车附近爆响,她和战友被冲击波震落桥下。也许是幸运女神眷顾,刘静一骨碌从桥畔的泥土里爬了起来,毫发无损。劫后余生的她和战友们面面相觑。片刻后,一名战友打破了沉寂:“要不我们化身冬泳队员从江里游过去好了。”大家哈哈大笑。恐惧与无畏在那一瞬间转换。
逐光而行
历经千难的部队越过清川江终于到达驻地。“我们的营地在一座高山的悬崖下,既便于隐蔽,又可随时出动,非常理想。”刘静向记者介绍说,他们就地取材,用遍山的松树在溪水旁搭建营房,“冬天还好,一到夏天溪里的青蛙就会在床上蹦来蹦去,很难让人安睡。由于湿气太重,裤子长期都是湿乎乎的,甚至长满了绿毛。严酷的生活环境并没有影响战斗热情,前线官兵的英勇事迹一直让人热血沸腾。”
那时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坦克一师的战况战果、坦克手炮手们的战斗事迹不断从前线传来。包括刘静在内的两名秘书科打字员如陀螺般不停转动,想的就是及时把那一份份凝结着战士们鲜血的战地报道传到战场、传向国内、传遍世界!
驻地周边层峦叠嶂,即使是白天房间里也黑乎乎一片,对打字员来说,没有光线就无法开展工作。那段日子里,刘静和战友逐光而行。“我们白天就抱着打字机追着太阳走,找一处能透过松树见到阳光的地方立马投入工作。”记者随着老人的讲述心潮起伏,“可面对不时低空盘旋的敌人侦察机,我们又不能在一个地方呆得太久,每隔一小时,有时甚至半小时就要换个地方,避免被敌机发现。”山间凹凸不平,有时为了找一块平整而又光线充足的地方安放打字机,她们大费周章。“很难找到两全其美的地方打字,很多时候人只能就地势或坐着、或站着,甚至跪着完成打字任务。”刘静说。她们热切地期盼阳光,却又害怕夜晚的灯光。“夜里比白天更麻烦,汽灯在漆黑的夜晚显得格外亮,很容易被敌机发现。我们只能点上昏暗的油灯,四周再用被褥遮挡一下避免光线透出去,然后开始紧张的工作。”就这样,刘静和战友们夜以继日地在后方指挥部奋战着。打字机坏了,就自己动手修理;长期吃不到青菜,瞅机会挖点野菜调剂;身上长满了“革命虫”(虱子),大家就比赛看谁捉得多。“那时虽然艰苦,但部队上下心气很高,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觉人都是沸腾的。”说到这时,老人的声调不由自主地上扬。是啊,当时一穷二白的我们就是用“气多”战胜了敌人的“钢多”!
1952年7月,刘静随部队回国接受检阅并接收新装备,短暂休整后于当年10月再次踏上了朝鲜战场。经过近3年坚苦卓绝的战争,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署,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最终胜利。次年4月,刘静随部队回国,先后在原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部、国管局所属国谊宾馆工作,直到1985年离休。“能看到国家一天天发展壮大、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看到女儿孙女们能随时背起包到处旅游,我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很知足了。”说到晚年生活,老人脸上露出了祥和的笑容。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结束采访返回的路上,《英雄赞歌》的旋律不断在脑海中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