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扶贫村官,放在人堆里比谁都像农民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1-06-24 10:22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黑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龙江最美”驻村书记……陈华可谓荣誉满身。他退休前是黑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巡视员。16年间,他扎根扶贫一线,以赤心诠释初心,成为中国战贫奇迹的奉献者、践行者、引领者。 

  陈华从2006年开始走上扶贫之路。从那时起,他就把乡村当乐土、把农民当亲人、把扶贫当事业,带领大家一起苦干实干,让农民的“米袋子”变成了“钱袋子”。绥棱县双合村、饶河县兰桥村、尚志市帽儿山镇大房子村、宁安市瀑布村、东宁市东绥村、宾县江南村、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烟屯村……昔日一个个贫困村在他的带领下逐步发展成了小康村。 

  2016年9月,已经57岁的陈华再次被组织选派到绥棱县靠山乡靠山村担任第一书记。2015年靠山村集体负债126万元,人均收入仅6100元,全村危房户170户,2.2万亩耕地靠天吃饭!面对眼前的困难局面,陈华把“脱贫致富关键要靠党支部”作为突破口,带领支部一班人以一抓到底的劲头啃下硬骨头。4年来,村里的水田从3000亩增加到8000亩,每亩增收300元。以代管、入股方式引导村民规模化种植耕地1.3万亩,与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签订收购协议,提高国家扶持资金农民占比,带动207户村民人均增收3000元,集体增收45万元。33户贫困户从老屋搬进了新居。他像促脱贫一样抓防返贫,全力保好既有产业,开拓发展新产业,以产业根基的稳定来保障贫困乡村的“造血”功能,协调成立农机合作社和7个北药种植、苗圃、劳务输出等扶贫产业基地,引领带动500多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如今的靠山村,集体资产达1000万元,基本还清各项债务,每年还能收入7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12600元,落后的贫困村摇身变成了省里的先进村! 

  绥棱县双合村的广场是个大泥潭,村里道路泥泞、农田桥涵年久失修。改变村屯环境是2014年陈华到双合村干的第一件事。为了不耽误秋收,他带领村民抢抓工期。一袋一百斤重的水泥,他就像老农民一样扛在肩上,一干就是20多天,体力透支晕倒在工地上,醒来后拔掉吊瓶继续领着大家干。他用无悔的坚守点亮贫困群众通向幸福路上的明灯,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在他的感召下,村民的心齐了,不到两年时间,双合村彻底变了模样。 

  为了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他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家万户,将脱贫攻坚路上的“绊脚石”,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垫脚石”。饶河县兰桥村从落后村变成了先进村,尚志市大房子村建成了鲜花遍地的五星级村……靠山乡党委书记国立锋说:“希望陈华书记永远留在这里,他不仅仅是带来政策、资金和项目,更带来一种理念、思路和作风。” 

  后来,陈华晋升为黑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巡视员,成了“副厅级村官”,但他还是一身旧迷彩服,面庞晒得黝黑,放到人堆里比谁都像农民。每到一个村扶贫,他都坚持住在村子里,他说:“驻村干部不住在村里,叫什么驻村干部,还怎么扶贫?”身边的工作伙伴换了一拨又一拨,只有他岿然不动。每年驻村超过300天,其他时间几乎都是在省、市、县为村里跑项目、跑市场、跑资金、跑政策。他先后为帮扶的贫困村争取资金4000余万元。 

  身入是枝叶,心入才是根。每到一处,从最初的陌生、不被理解,到逐渐被接受认同、一起干,再到离别时的不舍,让陈华对农村有一种无比的眷恋。打造宁安市瀑布村旅游名品村,促抓东宁市东绥村劳务增收,发展尚志市大房村特色养殖,组织宾县江南村妇女歌舞队演出,拓宽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烟屯村产业发展……他常说:“只要肯动脑筋,带着感情来扶贫,就一定能够找到好办法,就一定能有大作为。” 

  初心连着民心,初心回应民心。靠山村冬天村边转弯路积雪结冰,每年都会发生多起交通事故。刚到村里的陈华看到没人管,就独自一人用车灯照亮路面,连夜清雪除冰。有的村民开车路过不禁落泪,有的老党员透过家里窗户看到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夏天连续降雨导致村里内涝,淤积的树枝、垃圾堵住水流,陈华跳下去伸手就掏,几个小时下来,积水灌进雨靴,双脚泡得发白。建“幸福大院”时,陈华把自己和工作队的每个人都变成劳动力,运材料、搬水泥、刷油漆,他说“自己多干一点,就给村里省一点”…… 

  驻村扶贫每天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这其中的委屈和无耐只有他们自己明白。对陈华来说,最煎熬的还是那份对家人的愧疚。他驻村,老伴就独自担起家里家外的大小事务,其中艰辛可想而知。年过八旬的父母在国外定居,好不容易回家探亲,他却顾不上到机场迎接。外孙出生时,他都在村里,老伴也时常埋怨,“60多岁的人了,咱多顾顾身体、多顾顾家成不?”但是一踏入村里的那片热土,老陈的豪情就回来了。 

  一头扎进贫困村,一门心思琢磨扶贫事,把“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实到村民们的心坎里。兰桥村村民韩忠海秋收的时候腿绞断了,大房子村高军得了严重肾衰竭,陈华帮着联系大医院、找专家;靠山村村民张淑苹患有严重的腰间盘突出,陈华托亲戚朋友帮忙义诊;杜蒙村民彭德军的儿子患脑瘫,陈华自掏腰包伸出援手;五保户李凤仙,贫困户陈兴山……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有陈华的倾心付出。 

  “人心换人心,玛瑙兑黄金。”村子美了,村民富了,他也老了。2019年11月23日,陈华光荣退休。可他始终保持“退休不褪色,扶贫志不移”的奋斗姿态,一份按满红手印的村民请愿书,激励他忘我奋战在扶贫一线,还在为晾晒场、农机库、农旅综合体、棚室花卉、村屯绿化忙前跑后,发挥余热、用心描绘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使命扶贫十六载,为民初心志不移。陈华真心为民、真情投入、真诚办事,与农民同甘苦、共患难,收获的不仅是亲情、友情,更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他的扶贫经验被中国农业大学收录入《精准扶贫经验总结经典案例》,成为时代的烙印和后人的指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