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定额管理助力实现碳达峰
文 / 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十四五”时期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期和窗口期,公共机构节能“十四五”规划要求明确碳达峰目标和实现路径,组织开展公共机构碳排放量统计,开展绿色低碳试点,宣传公共机构推进节能降碳的成效经验。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谋划好新时期低碳发展新格局,南京市紧紧咬住“净零”目标,努力发挥好公共机构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示范作用。
实行能耗定额管理,对引导公共机构持续提升能耗管理水平意义重大。根据国管局《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标准编制和应用指南(试行)》 有关要求,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紧密结合实际,牵头研究制定了《公共机构能(水)耗定额》地方标准,明确了南京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的合理范围,引导公共机构绿色、节能运行,为南京公共机构开展能耗定额管理、节能评价考核提供了依据。
南京市高度重视定额标准编制工作,2017年编制发布《机关办公建筑合理用电指南》,采用先进值、合理值、限定值对机关单位用电作出规定。本次标准编制紧扣相关要求,根据能耗定额应用的趋势,在定额指标值选取上增加了人均水耗指标,细化修正因素14项。按照实施性质,规定了南京市机关办公建筑、教育、医疗、场馆4类公共机构能耗的术语和定义、定额指标、统计范围、计算方法及管理措施。科学分析数据,对全市公共机构能耗数据进行有效性和稳定性检查,选取各公共机构年度能耗平均值,建立同一类型公共共机构能耗数据样本库,经合理性、可行性分析验证后,分别设定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人均综合能耗、人均水耗的约束值、基准值和引导值3 个等级。定额标准适用于南京市公共机构主要类别,并结合不同公共机构的用能特点及每类建筑中不同的使用条件修正相关指标,提高了定额使用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2020年,管理局与市供电公司等能源资源供应部门建立合作关系,打通能耗数据获取渠道,建立南京市公共机构能源资源管理综合平台,利用平台融入能耗定额管理分析、超定额用户查询、定额配置等功能,及时查看各类型公共机构超定额区域及市级机关能耗明细,为推动能耗定额管理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
为全面、准确地掌握全市公共机构能耗特点和实际用能水平,选择典型公共机构收集能源资源消费统计数据、能耗监测平台数据和能源审计报告中的相关能耗数据,以及公共机构基本信息、有关部门相关标准规范等,还针对性实地调研多家单位的基本设备信息、用能特征、业务范畴等,获取各类数据样本1162个。其中包括563家教育类单位样本,涵盖大中小学及幼儿园等各类学校;159家医疗类单位样本,涵盖三级、二级、一级等不同等级的医院能耗;选择机关类独立办公建筑405栋,集中办公建筑15栋用于采集数据;共取得约20家场馆类单位样本,数据点覆盖全市范围。
2021年4月,管理局印发《南京市公共机构能(水)耗定额管理实施方案》,要求各部门、各单位高度重视能耗定额管理,按照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和推进措施,积极对照标准开展能效对标,查找薄弱环节, 深挖节能潜力,制定能效提升计划,强化节能监督考核量化依据,完善公共机构节能客观评价标准,促进公共机构精细化管理水平。
南京市将根据能耗定额管理推进的实际情况,建立能耗公示制度,进一步健全能耗公示工作机制,把能耗定额管理列入市级机关、市对区绩效考核或“双控”考核指标体系,将定额标准作为开展节约型机关建设、节能示范单位、能效领跑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与参考,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依据能耗定额制定能源消耗支出标准。
标准发布之后,为指导全市公共机构了解能耗定额,知晓能耗定额标准,准确计算本单位能耗水平,准确开展能耗定额管理,管理局组织召开全市公共机构能耗定额管理专项培训会,并深入各行政区组织定额管理实施方案宣贯,召开高能耗原因分析会,根据单位用能特点和上一年度用能状况,将单位实际能耗与同类型公共机构定额约束值、基准值和引导值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对存在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公共机构以实际用能数据与能耗定额对比,开展能耗分析,主动开展能源审计工作,结合能源审计节能诊断报告进行节能改造和用能行为整改。针对超高能耗单位,要求具备改造条件的实施节能改造,制定节能措施和年度用能计划,对用能行为进行整改,并给予1-2年整改期督促其达到约束值目标,定期监督执行情况。以“强度同比下降法”和“强度指标绝对值法”相结合的方式,优化节能目标管理方式,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定期分析最新能耗统计数据,及时查找问题并整改。
目前,“南京都市圈”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定额标准的发布和实施为推进都市圈公共机构制定区域标准,形成领域完整、层级清晰、类型丰富、协调一致、适用性强的标准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将紧扣“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总要求,树立探索探路的更高追求,扛起践行使命的省会担当,以碳达峰和碳中和为目标导向,全方位提升融入度、标识度、贡献度,为建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筑牢绿色基底,为全国碳达峰、碳中和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