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机关事务统分结合运行体制机制研究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2-07-04 09:30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赵根武

    

  北京机关事务管理和服务工作与党和国家大局紧密联系,在各个历史阶段,伴随着新中国建设改革发展的脚步不断发展提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巨擘谋划,提出并有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这是北京城市结构的深刻调整,点亮了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辉煌前景。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市级行政办公区,为北京机关事务管理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崭新历史机遇。新机遇带来新挑战,党政机关办公格局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对北京机关事务工作是一大考验,如何做到统分结合,把该统的事管起来,该分的事放下去,实现统而有效、分而有序,既是体制机制,也是治理方式,是推动机关事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长期课题。 

    

  建立统分结合运行体制机制的重要意义和现实需要 

  一是顺应首都发展形势需要,不断提升“四个中心”“四个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的具体体现。“十四五”时期,北京的中央政务活动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全国文化中心地位更加彰显,国际交往环境及配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需要机关事务更加主动、更加精细、更加专业的服务保障。同时,随着首都疏解整治提升向纵深推进,市级机关将陆续搬迁至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1+5+N”的办公区格局将逐步形成,服务对象持续增加、保障主体更加多元、服务需求更加多样的特点凸显。建立统分结合的运行体制机制,既体现了全局意识,又考虑了个性化需求,将更加专业的服务、更加高效的保障和更加精细的管理,运用于服务保障首都发展需要中。 

  二是推动“十四五”时期北京机关事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十四五”时期,北京机关事务工作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持续加强以资产管理为基础的集中统一管理,全面推进法治化和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建立统分结合的运行体制机制,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制度标准,规范管理体系,强化资源统筹,提升管理效能,做到统得全面、统得完整,分得清晰、分得到位,最大程度发挥统分结合的合力作用,推动形成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管理服务保障模式。 

  三是持续优化流程再造,不断增强机关事务工作创新发展动力和活力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精细化管理,是有效控制机关运行成本、提升管理服务保障效能的根基,但这也对本身就复杂烦琐的机关事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需要通过建立统分结合的运行体制机制,利用其技术性操作指导功能和边界切分功能,将机关事务工作流程和履职事项按照效能最大化的要求进行优化、切分、重组、再造,进而使全流程高效、可控。 

  

         北京机关事务统分结合体制机制运行现状

        建立“统筹”管理的组织体系。在北京市党政机关实现集中办公的大背景下,经过新一轮的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应运而生,面对管理和服务保障区域的高度集中,在组织体系设计方面,充分体现“大部门制”改革精神,即“坚持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整合原分别隶属于四大机关的公务用车、基建、办公用房、后勤服务保障等机关事务工作职责和机构,同时将原分散在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的职责进行划转,最大限度地避免职责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实现机关事务管理的组织结构和权力资源高度集中。健全“集中”的制度标准体系。围绕“三条例两办法一规定”,不断探索北京机关事务工作发展的特点规律,陆续制定了57项制度标准,涉及国有资产、公务用车、办公用房用地、基建、公共机构节能、后勤服务保障、安全保卫、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保障、干部职工住房等多个领域,以完善具体制度、标准为基础,推动机关事务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治化、标准化,以法治化、标准化思维促进北京机关事务保障和管理服务规范化。 

  建立区域化机关事务服务保障工作模式。经过新的布局调整后,形成了以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为主体,以槐柏树街办公区、中环办公区、南礼士路办公区、六里桥办公区和建国门内13号院为支撑的“1+5”办公格局。为确保服务保障工作不失位,我们采取区域分散保障模式,由上文提到的综合服务保障型事业单位,分别负责各集中办公区的服务保障工作。建立专业化机关事务服务保障供给机制。通过梳理,目前各服务中心承担工作内容和项目可具体细化为餐饮服务、会议和领导调研服务、办公用房及附属用房的日常维护、楼宇设施设备维护和水电气热保障、环境保洁服务、公共区域内绿化工作、领导办公室服务、国有资产管理、节能管理保障、安防和消防管理、监督管理服务网点等14大项60小项。面对如此复杂、专业的工作,我们建立管办分离的服务保障机制,通过引入社会化专业资源,实现服务保障优质、精细、高效。 

  统分结合,以“条”为主,突出行政处室的统筹管理核心作用。行政处室负责各自业务领域的管理、指导、监督检查等职责,通过制定统一的制度标准,在业务上实现了集中统一和规范管理,在管理上体现集中统一的同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分类分项明确各项工作运行流程和具体标准,以便于在满足共性需求的同时,解决个性问题,进一步提升工作的精细化、精准化程度。以“块”为主,突出服务中心的区域保障主体作用。建立“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对于各服务中心在服务保障过程中遇到的综合性、普遍性或需要多部门协同解决的问题,可填报《吹哨单》,由涉及到的相关行政处室统筹协调解决。这样的多方联动、分工负责服务保障模式,既强化了服务中心的一线保障职责,又提升了机关事务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 

    

  构建北京机关事务统分结合运行体制机制的建议 

  坚持集中统一管理,做到“应统尽统”。集中统一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原则,是新时代机关事务工作的鲜明特征和目标指引,是提升管理服务保障水平和效能、降低机关运行成本的关键途径。近年来,国管局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做法,提出了以资产管理为基础的集中统一管理方向,不断深化机关事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始终坚持集中统一管理,把该统的事统起来,是北京机关事务长期、稳定、高效发展的思路和原则。实践证明,机关事务法治化程度越高、体系越健全,集中统一管理的效果更加显著。构建北京机关事务统分结合运行体制机制,首要前提就是大力推进机关事务法治化建设,通过全面梳理北京机关事务管理职责的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机关事务法治体系,用法律法规为集中统一管理赋能。 

  切实体现效能优先原则,做到“宜分则分”。在集中统一管理的大前提下,充分尊重客观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能导向,在面对差异性较大、个性化较强、需要灵活掌握的服务保障工作中,可以采取“分”的方式,最大限度上满足被保障单位的实际需求。同时,要坚持管办分离的机关事务供给机制,在服务方式选择上,坚持一事一议,分项分类推进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将“服务”与“经营”交由社会中更具效率的公司或机构来提供,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情,将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的主要精力从具体而烦琐的后勤服务工作中抽出来,做好对服务的监管,确保各项服务保障精细、流程优化、效能提升。 

  充分发挥标准化和信息化的支撑作用,做到“统分结合”。标准化、信息化是提高机关事务工作质量的重要路径,对于提升保障和管理效能具有整体性、变革性、重塑性作用。就标准化而言,充分发挥标准的“共同使用、反复使用”的特点,通过其自身所具备的技术性操作指导功能和边界切分功能,将机关事务复杂的管理流程和履职事项按照一定标准切割分解,细化为具体业务环节、操作流程、岗位要求等,通过分解实现全流程可控。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标准化,既可以将琐碎的机关事务工作“化零为整”,又可以将复杂的机关事务工作“化整为零”,通过“统分结合”,实现管理和服务保障效能最大化目标,进一步提升机关事务管理的统一性。就信息化而言,从其搭建的模式和运行的方式上看,本身就是一种“统分结合”的体现。通过建立统一的机关事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全市各级机关事务部门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形成集中统一的机关事务“大数据”管理和运行环境。同时,通过利用信息系统的模块化、层级化、数字化等技术,在统一的机关事务管理系统中,分别搭建公务用车、办公用房、公共机构节能、国有资产管理等子系统和应用模块,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支撑作用,建立“统分结合”的机关事务管理系统大框架体系。 

  逐步健全动态调整机制,做到“时统时分”。机关事务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烦琐、保障内容多样,因此构建机关事务“统分结合”的体制机制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相互促进、动态调整,做到“时统时分”。这里所说的统和分,主要是指制度体系层面,具体体现在制度体系和标准体系两者之间的互容互通,即随着工作实际的变化,当现行的统一管理制度不能实现机关事务管理和服务保障效能最大化时,应及时将制度细分成相关标准,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执行路径,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程度。同时,当相对分散、独立的标准之间形成了共通关系,或都涉及到同一领域的工作时,应将其汇总整合,形成统一管理的制度,进一步节约机关运行成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