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文/彭丽
含苞的花朵,有了阳光照耀和雨露滋养,绽放得更加绚烂;美好的童年,伴随着爱与关怀,成长得多姿多彩……从最初只有十几名幼儿的托儿所,发展到今天拥有1500余名幼儿的省级示范园和省级文明单位,有着70余载历史的河南省省直机关第一幼儿园秉承“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宗旨耕耘不辍,为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伴着新中国成长的省直一幼,红色是血脉中不可磨灭的基因。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精神、坚持铸魂育人是其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已成为河南幼教的闪亮名片。坚持学习党史、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省直一幼打造红色教研基地,引领团队将红色教育学习纳入每周议事日程,在一代代教师心中深植红色种子,培养了一支政治过硬、思想过硬、业务过硬的教师团队。为讲好百年党史,把红色资源转化为生动教材,该园党委书记、园长韩虹多次带领教师前往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到革命老区走访调研,开展重读红色家书、经典阅读等活动,并邀请专家学者来园授课。结合幼儿认知特点,创设“童心向党,经典阅读”图书站,以党史故事为素材制作创意展板20块、创编立体绘本39册,将红色故事融入幼儿教育之中,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深入人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幼儿园毕业典礼上,“我是传诵人”主题活动热闹非凡,孩子们诵读经典学习传统文化,留下了在幼儿园的美好回忆。幼儿家长王女士赞赏说,“幼儿园通过多种活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家长们非常支持。”省直一幼积极探索创新园本课程,将传统文化融入幼教实践之中,通过一以贯之的教学体系和常变常新的活动载体,让文化自信根植幼儿心中。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扎根中原热土的省直一幼与时代并肩而行,努力让蕴含中原特色和河南元素的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萌芽生长。多年来,幼儿园巧借黄河泥资源,利用民间泥塑艺术,让孩子们亲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黄河文化,建构开发了幼儿园美术课程,汇编《小手捏出大世界》系列丛书,并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这是省直一幼推动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与幼儿教育相结合的一次大胆创新。“这本书渗透了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坚持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让泥塑文化在幼教这片良田沃土上反映当下的幼儿教育价值观。”韩虹表示。此外,省直一幼创设“泥塑一条街”、8个泥塑主题场景,让幼儿在玩泥中释放天性,激发想象力和动手创造能力;创设种植园地4个红色教育主题活动区,把种植劳动、土地农耕和红色文化“种进”孩子们的心里。
近年来,幼儿“入托难”成为社会焦点问题。省直一幼自我加压,主动扩招增容,克服园所场地受限、资金紧张等困难,在强化保教队伍的同时,将园内部分功能室、办公室、仓库整合,园长、骨干教师带头让出休息室,在不影响园舍功能的情况下“挤”出了4个班,每年扩招120名幼儿。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增置3个小托班,提供3岁以下幼儿的托育服务。
在教育帮扶方面,省直一幼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信阳市罗山县田堰村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学前教育基础薄弱,教学设施设备不全。针对这一情况,幼儿园先后派出11名骨干教师到田堰村实地帮扶,送去教辅资料、玩具教具、图书、衣服等物品,与当地教师同吃同住,手把手指导他们设计适合幼儿的游戏、体育课程,传授保教管理经验,帮助他们提升幼教理念。除送教下乡外,幼儿园还制定《网络远程教育计划》,线上共享958个学案,实现由“输血式”向“造血式”帮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