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件大事”的现实与历史意义
文/刘良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强调这三件大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时代在传承中发展。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尤须深悟“三件大事”的现实与历史意义,进一步搞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进而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进。
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由此党走过百年辉煌历程,仍在跋山涉水,正基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力求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始终成为中国人民应对矛盾风险挑战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掌舵者。
确立领导核心,确保全党团结统一、令行禁止。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回望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之所以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始终挺立时代之潮头,发出时代之先声,引领时代之变迁,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总能在不同时期确立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使全党思想上高度统一、政治上高度团结、行动上高度一致。犹记马克思、恩格斯在反思巴黎公社为什么失败时,曾直言不讳——是因为没有一个权威、没有一个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确立了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才万山磅礴看主峰,使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如身使臂、如臂使指,让人民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明确指导思想,筑牢共同思想基础。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党百年来于不同历史时期皆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才不断筑牢全党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换言之,马克思主义是党的灵魂与旗帜,但其本身不是教义,而是方法论,只有不断顺应时和势的发展,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火热生动的社会实践,才能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才能让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方能确保党的基业长青、执政地位稳固。
勇于自我革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打铁必须自身硬。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风霜而青春永驻,正基于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清除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杂质,铲除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无论是初始思想建党、理论强党,还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党勇于自我革命一以贯之。
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能以雄伟身姿走过百年,正缘于有亿万人民的鼎力支持、铁心相随。一方面,党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另一方面,党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由此党与人民荣辱与共、和衷共济,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战胜不了的困难、应对不了的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换言之,社会主义是党的郑重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创造;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该也必须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坚定道路自信,走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选择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正反两方面反复比较中得出的笃定结论,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是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的伟大创举。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行得通、走得稳、很管用,而且正是始终不渝地沿着这条道路勇毅前行,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把握社会主要矛盾,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历史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但人在其中并非消极被动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个重要原因缘于习近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战略家、思想家的深邃眼光、前瞻思维、深远考量,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性转变的重大论断,进而围绕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不断实现党和国家工作战略性调整、整体性优化,确保改革发展稳定相互支撑、相得益彰。矛盾即问题,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以稳定为前提,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归依,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勠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发展不断走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新发展阶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亿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正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民造福视为“国之大者”,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极大地激发亿万人民创业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引致的重要启示与现实、历史意义之一,就是身为执政党,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于不同历史时期提出党和人民共同打拼的行动纲领、共同致力的明确目标。从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再到接续制定五年规划,正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年接着一年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愈发彰显优越性,为人类对美好制度的探索提供有说服力的中国方案。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必然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早在20世纪,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正是深刻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视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向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发起总攻,终于如愿以偿,使近一亿贫困人口如期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共享经济社会发展之果。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充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内在、本质、必然地包含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求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前提基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首先表现为物质基础更加坚实、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非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实践证明,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锚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体现稳扎稳打、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又因为立足发展这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物质基础,有利于乘势而上,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激发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物质生活的追求,也是精神力量的激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注重物质文明建设,又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把亿万人民中蕴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激发出来,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才引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民创造的生动局面。实现全面小康既有物质财富的积累、物质生活的改善,更有主动精神力量的展示。由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充分说明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持之以恒发挥历史创造精神,就能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国家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概言之,“三件大事”相互联系、共同作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昭示一个政党只有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地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并始终保持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就一定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说明社会主义具有无比优越性,尤其立足中国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提供全新选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说明我们党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铭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就一定能励精图治、再接再厉,最终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把握“三件大事”的现实与历史意义,方能奋斗新征程、书写新篇章、创造新辉煌,在新的赶考路上继续考出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