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宜阳:公物仓成了节俭仓
文/陶军
“前不久市民服务中心试运营、主题教育办办公用品及设施设备等都来自公物仓,不仅解决了临时机构办公用品、办公设备的需求,实现资源互补、物尽其用,还节约财政资金10万余元。”河南省宜阳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主任张全乐一边陪同前来考察的信阳市机关服务中心人员实地调研,一边介绍宜阳行政事业单位公物仓建设运营成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推动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和过紧日子要求,提高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利用率,宜阳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不断拓宽公物仓内涵和外延,实现闲置资产保值增值、共享共用,让国有资产管理严起来、实起来,让闲置资产动起来、活起来,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公物仓管理和应用的新路子,推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增值。
组织印发《宜阳县党政机关国有资产公物仓管理实施方案》《公物仓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措施,为公物仓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制定公物仓资产操作流程图,出台《公物仓安全管理制度》等规定,加强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对标洛阳市公物仓建设要求,将办公家具、应急保障物资、行政处罚物资、不动产、公务用车5种资产纳入管理范畴,主动同财政,应急、水利等部门对接,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建立横向沟通联系,清查梳理5类资产,建立台账,不留盲区。推进市、县、乡、村4级共享机制,深化资产管理标准化、网格化、信息化建设,严把资产入口和出口关,在完善资产管理台账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公物仓资产县域统管,一网通办。目前,全县公物仓已累计收纳入仓办公家具1100余件,应急保障物资368件,行政处罚物资48件,可调剂利用办公用房36间,公务用车5辆。
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提高资产利用效率,提升公物仓管理效能,积极融入公物仓“一张网”布局。联合县财政局印发专项通知,在全县各行政事业单位开展闲置资产大清查,对堪用办公物品做好登记核实上报。截至目前,全县纳入公物仓实施集中统一管理的资产共1200余件,价值超100万元,已为党史教育、疫情防控、市民中心试运营等调剂办公家具及设施设备100余件,节约财政资金10万余元。实地验收纪委留置基地、应急物资仓库、水利物资仓库、原行政服务中心办公楼等单位可利用的闲置资产,将符合条件的资产纳入实体公物仓统一管理。新的市民服务中心建成投用后,将原行政服务中心4600平方米闲置办公用房收回,整体包装运营,将原有办公家具整体搬入新址,不重复购置。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常态化检查,在上年度资产分类分项的基础上更新完善资产信息台账,并依规按程序调整相应资产账务。
中心坚持“虚拟+实体”现代公物仓发展理念,打造公物仓与各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互动平台,创建“虚拟公物仓”保障新模式,实现传统实物仓储保障向互联网平台整合资源保障模式转变。依托国管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及数据,实行网上运行管理模式,将县直行政事业单位闲置、利用率较低的资产全部纳入平台管理,通过调剂使用让闲置资产“活起来”。
宜阳县依托对集中办公区统一管理优势,调剂选用具备条件的房产作为公物仓主仓,调剂集中办公区闲置办公用房作为分仓,高标准打造一个500平方米的公物仓实体主仓,形成一主五辅的公物仓布局模式。一方面,集中办公区40余家单位闲置办公家具、电脑等资产可就近入库,减少了搬运、拆装、运输等费用,并将腾退的400余平房产充实到公物仓。另一方面,开展闲置资产大清查,对各行政事业单位堪用办公物品做好登记核实上报,做到应入尽入。截至目前,全县纳入公物仓实施集中统一管理的资产共3000余件,资产价值超600万元。
宜阳县依据坏的能修、闲的能调、资源共享、物尽其用的原则,对损坏的家具设备进行修整翻新,提高老旧资产使用效益,在节约财政支出的同时践行绿色低碳环保理念。比如,将淘汰电脑、打印机通过升级软件、更换硬件等方式予以修复,重新调配使用。累计维修办公家具100余件,办公电脑、打印机等设备30余台,节约财政资金2万余元。充分发挥公物仓上缴、维修、调配、借用“一站式”功能作用,公物仓已成为资产修复性使用的中转站。在河南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中,宜阳县将价值500余万元的设备物资纳入公物仓管理,实行统一管理,按需分配,最大限度实现资产效益最大化。
牢固树立“大公物仓”理念,坚持云上建仓、双仓共建,将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的闲置房产和老旧车辆纳入公物仓管理范畴,通过整修维修等重新调整使用。已整修改造办公用房1000余平方米,维修交回的老旧公务车辆10台,全部进行调剂使用,对不具备基本办公条件的原工商局办公楼整修改造后,交由县绿化所使用,使公物仓通过统筹调剂成了节俭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