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机构“零碳”改造路径探析——以宁波市行政中心为例
文/任伟方
公共机构“零碳”管理的基本内涵是对公共机构实施的能源管理、绿色管理、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电力等一系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人均碳排放、可再生能源利用等达到先进水平的活动。为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中全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宁波市行政中心“零碳”改造项目正朝着成为“零碳”公共机构的建设目标迈进。
改造背景
2022年8月,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组织制修订的地方标准《公共机构“零碳”管理与评价规范》发布,成为全国公共机构领域首个可量化、可操作、可评价的“零碳”创建标准与评价细则。该标准从基本要求、“零碳”管理水平、绩效指标入手,围绕能源管理、绿色管理、可再生能源利用及绿色电力、碳中和4个方面指导开展“零碳”公共机构建设工作。
宁波市行政中心于2014年投入使用,由宁波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统一提供会务、餐饮、安保、保洁、绿化、设施设备维护等全方位、社会化服务保障。据统计,2018—2021年度建筑总能耗分别为2878.73tce(吨标准煤当量)、2885.79tce、3008.41tce、3260.82tce,呈逐年上升趋势,超浙江省地标能耗定额基准值(1700kwh/人)要求,属高耗能建筑。能源管理上主要存在用能设备运行维护复杂且难度大、水电气能耗使用效率低、能源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在“双碳”背景下,对市行政中心实施“零碳”改造很有必要。宁波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对推进低碳科技创新,探索打造一批低碳乃至“零碳”的标杆项目、示范工程,加快机关公共场所“零碳”改造,推动增量建筑绿色化、智能化等提出明确要求。
对照浙江省《公共机构“零碳”管理与评价规范》标准,宁波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的目标是通过“零碳”改造力争实现市行政中心能效提升20%,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示范性“零碳”公共机构标杆项目,突出体现现代化、绿色化、数字化、市场化、特色化、人文化特征,借鉴先进经验做法,尤其将前沿材料和技术等广泛融入项目改造之中,采用综合合同能源管理等手段,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使之成为宁波建筑绿色化、智能化的各类优质产品集中展示区域,利用现代科技改善办公环境,最大限度满足机关干部需求。
各地经验
宁波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多次前往先行省市了解“零碳”公共机构改造进展情况,总结分析安徽、深圳的情况,认真对比了浙江舟山、瑞安的合同能源托管模式。
深圳市行政中心智慧机关改造经验。深圳市行政中心充分利用区域优势、经济优势、科技优势,在深圳智慧机关改造方案中融合了多个企业的优秀节能技术,分别在智慧食堂、智慧机关(门禁系统、访客系统、安防系统、会议预约系统、资产管理等)中应用,以干部职工为核心,提供统一、无感、全天候的一站式服务,合作模式上保持着创新的精神,在节能实施路径上充分依托科技实干型企业。
安徽省政务大厦综合能源服务项目改造经验。该项目基于自身对能源的了解,利用成熟的节能改造技术,采用符合其发展壮大的模式,采用能源托管的改造模式,挖掘不同项目的节能改造潜力点,进行综合能源与设施智能管控平台、供配电间安全运营、绿色照明、食堂设备及数据机房节能改造,做到节能效果最大化、改造成本最优化。
浙江省舟山市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能源托管项目改造经验。舟山大宗商品交易市场采用能源费用托管型能源管理模式,通过数字化监测平台、水电气能源管理平台实现中央空调智能管控、照明系统节能运行管理,打造综合能源服务平台,实现能源管理、设备综合监控、重点设施智能控制等功能,制定个性化托管方案,全面提高公共建筑能源利用率,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据测算,项目启动后,实现建筑综合能源管理年节电33万千瓦时,年总节能量为40.8吨标准煤,年节约运行费用22.6万元。
浙江省瑞安市行政中心能源托管项目改造经验。瑞安市行政中心在全域能源托管模式下,合作双方充分整合可利用资源,改造冷热源机房内主机、循环水泵、循环水管路,安装主机通信主板、能效平衡柜、循环泵频柜、压力传感器、电动开关等。通过空调节能改造、照明分时段管控和新风系统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的应用,结合“线上管控+线下运维服务”,实现能耗整体降低,提供更安全、经济、高效的能源电力服务。
通过对安徽、深圳等地的调研,宁波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充分了解了节能技术的改造路径和实施方法,拓展了思路。通过考察学习舟山、瑞安合同能源托管的形式和做法,明确了托管范围、能耗基数、计费价格、支付主体、节能技改、工作界面等事项。
改造路径
统筹整体谋划与分步实施宁波市行政中心“零碳”改造项目,既以系统的“一盘棋”观念来谋划,又把当前和长远、整体和局部、全程和阶段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有序推进。
——开展系统高效的路径探索。以节能改造为载体,夯实“零碳”改造的降耗基础。改造过程中,节能降碳设施的建设更新、设备的投用维护是起基础性作用的。针对能耗居高不下的用能设施设备,通过供暖通风空调系统、供配电与照明系统、可再生能源及余热废热利用等节能改造,达到减少系统用能的关键目标。建筑围护结构、给排水与生活热水供应系统、监测与控制系统、其他高性能设备应用是持续促进节能降耗的支撑,七大设施设备系统共同构成“零碳”改造的物理机制和降耗基础,已完成深化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和工程量清单编制,正在推进招标工作。其中“零碳”小园区域的光伏路灯已投入使用。
以数字化建设为抓手,发挥“零碳”改造的管理效能。发挥数字化服务平台的技术优势,融合数字孪生技术,最大限度提高后续管理效能,实现行政中心的数字化、智慧化管理服务。结合“园区大脑”建设,同步实施高清摄像监控系统改造、市行政中心地下车库诱导及反向寻车系统建设、监控机房改造、智慧消防管理系统建设、安装非接触式电梯终端、安装5G智慧灯杆、会议中心部分设施提升改造7项数字化提升工程。
以绿色食堂示范创建为落脚点,弘扬智慧餐饮新风尚。食堂是能耗集中且突出的场景,根据绿色食堂创建的要求,以5号楼2号食堂为试点项目优先创建绿色食堂,安装高效复合式油烟净化系统,满足绿色三星食堂创建要求,其余食堂正逐步创建。严守节能技术标准,淘汰后厨高能耗老旧设备,优先采购节能环保设备,配备节能水阀、灯具、灶具。加强能耗巡查,防止“跑冒滴漏”。
以“宁波客厅”建设为舞台,展示宁波节能硬实力。作为全市政治经济的中枢,行政中心“零碳”改造的示范引领效应不言而喻。在4号楼1楼东大厅采用数字化交互技术,并融合项目实际改造和建设的内容,打造“宁波客厅”,作为节能减排产品数字化展示的重要场景,重点展示该项目中所采用的宁波市7大类约20家特色的绿色低碳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依托智慧服务平台,将集成中心、展示中心、示范中心融为一体。宣传宁波作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生态之城的硬核实力,为“双碳”建设推广营造良好的氛围。
——破解项目推进中的难题。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全面梳理了行政中心“零碳”改造过程、后续管理所涉及的各类主体及要素,认为只有集成关联方主体、技术支撑体系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力量,才能更高效地破题解题,着眼大局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
宁波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牵头,会同宁波开投集团、第三方节能服务机构与设计单位共同组建项目工作专班,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项目方案,梳理项目进展情况,分析制约项目建设的困难,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举措,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堵点难点,形成了过程风险监控、全程建设指导、多方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围绕“零碳”公共机构的标准规范、质量控制、经济效益、施工工期、价格成本、产业链上下游衔接等困扰行业良性发展的问题,邀请浙江大学、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建筑设计院所组成专家团队参与研讨,组织专项论证。把主要精力放在前期准备上,按专业、区块细化设计方案,设计一项、审查一项、完善一项,目前已有会议中心、“宁波客厅”等13个专项方案通过专家审查和使用部门校核。
探索实行综合合同能源管理,通过市场化手段,分享项目实施后获得的节能效益或以能源托管方式收回投资,减少财政资金投入。此举将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下推动宁波市公共机构建筑节能转型升级,发挥政府在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中的积极引导作用。
行政中心“零碳”改造项目体量较大、涉及面较广、工作界面较为复杂,在厘清职责边界的基础上,明确各行业主管部门节能降耗工作重点及任务分工,强化部门间的协同配合与信息联通,形成跨部门制度和体制合力。政策层面,可以以点及面制定《宁波市公共机构“零碳”改造行动计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等,推动公共机构既有建筑示范先行。技术层面,联合制定《宁波市公共机构节能改造能效测评技术导则》,循序渐进推动公共机构“零碳”技术标准落地。
启示
“零碳”公共机构的建设运营需要政府部门积极践行“双碳”目标,以本区域“双碳”目标为战略导向,发挥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优势,从财政支持、要素保障、人才支撑、产业导向等方面给予政策配套,引导社会资本和绿色金融积极参与其中,发挥最新节能降碳技术的转化落地和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撬动作用。
公共机构要对标“双碳”目标和部署要求,主动强化目标约束,创新落实节能降碳具体措施,争做低碳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实践者和探路者。瞄准“双碳”目标,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将“双碳”总体部署及“双碳”建设规划落实落细,以实际行动在全社会传递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在“零碳”实践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推进“零碳”改造过程中,要推进物联网技术与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能源设施的物联接入,并依托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打通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信息流与能量流的互动,支撑公共机构现代能源体系建设,打造公共机构节能降碳管理的“数字大脑”,实现数据监测、分析评价、节能改造全流程线上实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