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推进危旧楼改建
文/严斌
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加强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补短板工程,努力建造好房子。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在京中央单位和央企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任务艰巨,其中百姓对于危旧楼房的改建需求最为迫切,按照规划要在“十四五”期间完成约100万平方米的改建任务,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矛盾多、难度大,亟待化解矛盾、加快进度,更好地彰显政策效果。
中央单位和央企危旧楼房改建主要面临3方面问题:一是居住条件差、安全隐患多、改造难度大。多数老旧小区使用年限已超过30年,有的甚至已达到50年以上,建筑结构老化,建筑功能丧失,不少已达到危楼标准,通过“穿衣戴帽”式的综合整治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难以满足老百姓改善居住条件的诉求,必须通过原拆建的方式拆除重建。二是翻建周期长、整治费用高、居民意愿不强。传统方式改建工期至少需要12个月,且不确定性因素多。居民既要承担较高的周转费用,又担心房屋品质、工期烂尾等问题,顾虑较多。三是扰民压力大、群众投诉多、实施难度大。老旧小区建筑密度大、周边道路环境复杂,现场限制条件多,危旧楼改建施工过程中极易因“扰民”问题被投诉,既影响项目施工进展,又给政府和实施单位带来较大的维稳压力和推进阻力,使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安居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模块化集成建筑是建筑工业化时代先进的装配式建筑技术,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将房屋建设80%以上的工序在工厂自动化生产,实现“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在危旧楼房改建时能够快速安置,减轻周转负担和还迁焦虑,通过工厂生产和现场施工双线并行,用空间换时间,工期较传统方式减少2/3以上,节约周转时间和费用,减少住户长期在外过渡产生的焦虑感,降低施工影响,原住户和周边住户投诉和不稳定性事件可以显著减少。建筑模块大部分工序在工厂完成,能够减少狭小空间的施工扰民和投诉问题,现场作业量大幅降低,安装时现场噪声粉尘极小,基本不占道,缓解交通压力,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模块化集成建筑以快速高效、无扰施工、安全可靠、健康宜居等显著优势,为危旧楼改建带来全新的解决方案。据了解,该技术已在北京市西城区桦皮厂胡同8号楼改建项目成功运用,仅用3个月就完了项目原址重建,实现了整栋楼的全面焕新,让居民期盼已久的安居梦变成了现实;同时北京亦庄人才公寓也于2023年交工,12万平方米的模块化蓝白领宿舍仅用85天时间完成,创造了多项国内之最。
基于上述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实践经验,笔者对在京中央单位危旧楼房改建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在危旧楼改建领域推广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工厂化建造能够进行严格的品质把控,使房屋品质更精良更环保,空间和装修按照定制需求制造,房屋更有个性,生产和建造过程远程可视,施工过程更加透明,增强居民的改建意愿。
对使用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的危旧楼改建项目给予政策扶持。模块化集成建造属于工业化装配式建造,绿色低碳,但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现行政策,以北京市为例,危旧楼改建项目原则上不增加原有居民户数,地上建筑规模增量原则上不超过30%,实践中增加面积主要是用于增加套内建筑面积或公共部分面积。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使用该技术的危旧楼改建项目在项目规划和容积率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通过增加建筑面积和户数用作保障性住房等方式平衡项目投资,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危旧楼改建,减轻政府、企业和居民的资金压力,加快危旧楼改建的步伐。
数字化信息技术助力项目顺利实施。积极探索运用数字化手段融合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慧运输、智能施工、智慧运维等新理念新技术,为房屋翻建和后续智慧城市治理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全面推广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应用。及时总结梳理中央国家机关和北京市相关改建项目成功经验,针对性提出不同功能、结构类型和建设年代的成熟改造技术方案,积极在北京市全域项目改造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