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办事业 创新提效能
文/中山大学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关事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中山大学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关于提高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效能 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实施意见》要求,在高校资产管理实践中,从加强资产全生命周期的节约管理入手,不断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效能,提高资产资源配置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践行节约管理新理念 贯穿资产管理全周期
推行行政办公资产配置审核,强化配置标准刚性约束。中山大学严格执行行政办公资产配置标准,贯彻落实过紧日子和“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要求。参照《中央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配置标准》,严格审核行政办公设备、家具,实行配置数量和配置标准双把控、双过关。在办公用房方面,按照《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进行配置,根据岗位人数、职级情况核算定额面积,严控标准。自2019年启动行政办公资产配置标准审核以来,学校行政办公资产做到了规范配置,有效控制了行政成本,向建设节约型机关迈出坚实一步。
盘活存量资产,充分释放资产使用效能。贯彻盘活资产的有关要求,中山大学深入挖掘存量资产的利用潜力,释放资产使用效能。在房屋资源方面,推行定额管理、超额有偿使用,建立动态评估调整机制。持续推进公共课室、讲学厅、报告厅共享共用,探索设置科研周转房,促进办公用房优化配置、物尽其用。开展大型仪器共享服务,50万元以上大型科研仪器合计开放1100台,仪器年均使用机时超过1600小时。所属企业监管方面,完成直接投资企业清理收官,收回各类企业处置收益及分红。创新转化方式,采用“现金+股权”方式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加强投资项目论证,探索引入成本效益分析,作为预算安排的依据,优化资源配置。
落实优先调剂,挖掘存量资产再利用潜力。学校利用资产管理系统精准掌握资产状况,定期公布可调拨的资产信息,鼓励院系优先调剂再购置;对拟报废的设备家具进行全校公示,有同类采购需求的院系可申请校内调拨,避免购置和处置需求错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2023年学校调剂各类设备家具2150件,调剂大型仪器设备13台。优先调剂原则,降低了闲置资产存量,提高了资产的使用效益,减少资产闲置浪费。
探索资产管理新模式 助推高质量发展
推行房屋修缮资本化,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随着学校房屋资产规模的扩大,中山大学根据预算管理和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推行房屋大型修缮资本化。通过制定资本化标准,建立房屋修缮台账,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项目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进行全过程监管,促进维修资金转化为固定资产,加强对修缮工程的监管,避免浪费。2023年,学校审核大型房屋修缮项目29项,其中符合资本化条件16项,总体资产转化率超过70%,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坚持数据赋能,持续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中山大学建立了以资产管理系统为核心的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体系,规范各类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动态资产数据库,为准确反映资产存量和动态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数据基础。同时,学校不断探索业务系统间的协同衔接,打造一体化、智能化的数字化生态:通过资产系统与竞价采购系统的对接,实现从采购到资产登记全流程自动化;逐步建设实验材料、办公用品、差旅平台等集中采购系统,积极推行集中采购和结算,提高采购性价比和便捷性,提升资产服务管理水平。
强化成本管理与责任意识 营造勤俭节约新风尚
通过宣传引导、教育培养等方式,向学校各单位及教职员工传达《意见》精神,结合资产配置审核、优先调剂、有偿使用等手段,引导教职员工增强节约意识,珍惜财力物力,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滴水、每一件资产做起,使勤俭节约办事业的优良传统融入日常,养成习惯,提升勤俭节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2023年,学校按照成本分担的原则,在保障校内各单位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制定“一院一策”的水电费缴费方案,增强使用单位的成本意识和节能意识,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为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确保资产安全完整,制定《中山大学国有资产损失责任追究管理办法》,建立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机制。资产管理部门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强化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提升资产管理能力,做到事前预防。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因人为过失导致的资产损失,分别追究保管人和保管单位的经济赔偿责任和管理责任,维护国有资产管理的严肃性。通过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学校资产盘亏发生率逐年下降,防范了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有资产资源来之不易,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这不仅关乎学校的经济效益,更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担当。中山大学将继续坚持勤俭节约的精神,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不断提升资产管理水平,管好用好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