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政校合作加强协同创新 更好助推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5-02-05 15:54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文/邓清华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强调,重庆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重庆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与重庆大学合作共建的“重庆大学机关运行保障研究中心”成立于2021年10月,3年多来,突出“政校共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建设目标,深化政校合作,争取多方支持,努力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突出重庆辨识度,在机关事务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些进展。 

    

  锚定“智库建设+理论研究+教育培训”三大定位,创新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沟通会商和要素保障机制 

  重庆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与重庆大学合作之初,就共同确定了机关运行保障研究中心“智库建设、理论研究、教育培训”三大定位,三者共同构成政校合作的核心框架。智库建设重点为机关事务政策制定和行政决策提供智力支持,理论研究重点解决制约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教育培训重点培养机关事务领域复合型专业人才。双方推动建立高效顺畅的政校沟通会商机制和稳定可靠的要素保障机制,作为高质量打造“三大定位”的关键支撑。 

  优化建立政校沟通会商机制。迭代更新管理架构,明晰研究中心“校地共建”职能职责,联合组建研究中心领导小组,实行双组长制,由重庆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和重庆大学分管负责同志共同担任组长,成员由重庆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和重庆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公共管理学院相关人员组成,每年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总结全年工作,明确重点任务。研究中心设主任、执行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并设立学术委员会,聘请高校和政府专家组成,定期研究解决中心建设问题。畅通政校沟通渠道,建立日常沟通、定期会商等机制,分层级、分板块、分业务、分处室明确具体联络员,确保政校双方沟通顺畅、信息对称、合作有力。每半年召开政校沟通协调会,顺利完成“政府运行保障管理”专业方向增设、政校合作研究项目结题等重点工作。 

  探索建立研究要素保障机制。为保障研究中心正常运转和课题研究必要支出,重庆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每年列支专项经费给予保障,累计保障经费130万元。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校地双投入的保障制度,基于“校地共建”的研究中心管理需求,立足政府服务所必需、高等学校可承载等维度,明确研究中心共性保障事项,构建分工协作的保障制度,实现政府和高校双向赋能。鼓励和支持专家学者在相关专业杂志期刊投稿,积极协调相关课题在有关主管部门立项,争取更多经费和工作支持。 

    

  统筹“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实践资源”三大资源,创新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机关事务干部培育和人才孵化机制 

  重庆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与重庆大学依托研究中心,建立校地资源共享系统,通过统筹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和实践资源,实现政校双方资源共享和三维互动,为培育机关事务领域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服务型人才提供了重要基础和牵引。 

  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学科建设,推动重庆大学成为首批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增设“政府运行保障管理”的高校,支持设置《政府运行保障管理研究》《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等课程,举荐资深机关单位干部作为兼职教师,实现理论知识构建和实际技能培养相结合。2023年招收研究生63名,2024年接续招收研究生47名。《公共政策分析》获批2023年度重庆市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教学团队获2023年度重庆市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示范教学团队称号。强化师资力量,针对政府运行保障管理方向多学科交叉、应用性较强等特点,依托研究中心整合公共管理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院、机关事务系统等师资力量,组建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多元化师资队伍。现有师资4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35人,全部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另有多名兼职教师,均具备资深机关事务管理实践经验。研究中心成立以来,新增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2人、巴渝学者讲座教授2人。开展专题培训,借助研究中心专业师资力量,联合开展川渝地区机关事务标准化专题培训班等各类线上线下专题培训10余期,不断提升机关事务部门干部职工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健全完善人才孵化机制。打造人才实践平台,充分发挥重庆机关事务系统服务保障单位资源优势,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重庆大学教学科研基地和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实训基地,鼓励重庆大学教师和学生到重庆机关事务系统挂职锻炼、实习实训,共同开展实地调研、社会调查等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突破与创新。强化智力孵化支持,设立全市机关事务业务骨干库、政策研究库,在协同研究、人才支撑、项目提供等方面给予研究中心全力支持,围绕机关事务管理保障服务的重要问题、重大课题,深化理论思考、强化实践导向、推动学术交流,为推动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人才和智力支撑。 

    

  发挥“学科建设+智囊团队+决策咨询”三大优势,创新构建系统性针对性的机关事务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机制 

  重庆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与重庆大学同向发力,充分发挥研究中心学科建设的理论优势、智囊团队的人才优势、决策咨询的专业优势,紧密结合国管局研究方向和机关事务工作重点,系统性推进机关事务理论研究,支持研究成果转化和运用,真正让理论研究出成果、能落地。 

  深化理论研究。管理局和重庆大学每年年初着眼新时代机关事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聚焦职能建设、行业建设以及服务保障、办公用房管理、公务用车管理、公共机构节能等核心业务中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共同确定研究课题,列出清单目录,协调理论水平较高、工作能力较强、对机关事务工作熟悉的专家教授牵头,安排全市机关事务系统精干力量支持配合,共同推进课题研究工作。累计形成研究成果18篇,其中基础性研究7篇、政策型研究2篇、应用型研究9篇,获2023年度全国机关事务管理研究会和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评选的优秀研究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6项,多篇研究成果在《公共管理学报》《重庆大学学报》《中国机关后勤》等报刊上发表。 

  推动成果转化。高度重视研究成果转化和运用工作,探索建立成果转化运用机制,将智囊观点、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推动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支持研究中心积极参与事关机关事务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重大问题研究论证,提供专业的决策咨询和顾问服务,充分发挥研究中心的“思想库”“智囊团”作用。着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心,立足机关事务工作实际,共同形成高质量的资政报告10余篇,多份资政报告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陆续转化为机关事务工作的具体思路举措。 

  理论研究机构建设既要脚踏实地、夯基固本,也要开放胸怀、虚心向学。3年多来,先后承办“第三届中国城市与高校发展大会”“第五届全国机关事务研究机构建设研讨会”等大型会议,努力在学术交流中学习经验,在观点碰撞中启迪智慧。 

  下一步,重庆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关事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助力以资产管理为基础的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机关事务研究机构建设,体系化提升重庆机关事务理论研究水平,奋力打造更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机关事务标志性成果,为全国机关事务事业发展贡献更多重庆经验、重庆力量。 

  进一步强化平台建设,塑造学用一体新平台。依托研究中心撬动更多力量参与进来,在协同研究、人才支撑、项目提供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为机关干部、专家学者、在校学生等提供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桥梁,塑造形成既重研究又重实践的学用一体新平台。 

  进一步强化学科建设,形成综合交叉学科群。不断拓宽学科视域,不仅着眼管理学,还要与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形成交叉,及时更新政府运行保障管理方向培养课程体系,推动形成综合交叉学科群。 

  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打造现代学术共同体。不断充实专兼职相结合的多元化师资库,厚植研究团队培养沃土,持续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建立健全机关事务部门在职干部专业学历提升、专业在读研究生入岗实习、理论课题质量提升等机制,致力打造形成紧扣机关事务实践需要的现代化学术共同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