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政府食堂假期再度“开门宠客”
文/浙江省衢州市机关事务保障中心
近年来,浙江省衢州市政府食堂在假期期间向公众开放,成为一项广受赞誉的便民举措。今年“五一”假期,衢州市政府食堂再度“开门宠客”,成为游客在假期的打卡地,进一步擦亮“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助力衢州文旅持续“出圈”。政府食堂“宠客模式”获《人民日报》《中国新闻周刊》等1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央视《新闻1+1》栏目通过直播连线专题介绍衢州经验。
科学谋划部署,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强化统筹,提升接待能力。衢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协调会进行专题部署,形成工作合力,统筹协调市机关事务保障中心、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局等6个部门,细化职责分工,确保“每个点位有人守、每个环节有人盯”。不断优化供餐模式、停车引导、应急处置等关键环节,形成“1+N”联动机制。组建了综合协调组、志愿服务组等5个工作小组,假期期间,每日召开复盘分析会,根据游客反馈动态调整服务措施,如开放二楼备用就餐区、开辟室外外卖区等,高峰期排队时间缩短40%,游客满意度达99%。
提前预热,放大活动效应。为扩大政府食堂假期开放活动的影响力,充分利用新闻发布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多种平台,提前发布机关食堂对外开放信息。特别是“美丽浙江”抖音号发布的相关视频,播放量超过了4000万次,覆盖人群超4亿,有效放大了活动的预热效应,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就餐,还提升了衢州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优化菜单,展现衢州味道。在菜单设计方面,衢州市政府机关食堂围绕“鲜辣衢州”美食品牌,从文化特色、口感味道等方面入手,在全市域精选了清漾毛氏红烧肉、黄焖江山大白鹅等40道最具代表性的本帮菜。推出18元标准套餐,并实现5天菜品不重样,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衢州丰富的饮食文化。同时,食堂还开辟了土特产展销区,推出衢州特色小吃和白莲、黄金芽等14类本地农产品,实现了便民利民服务向“鲜辣美食”推介的延伸。
精细服务升级,营造温馨就餐氛围
实惠便民,保障餐品供应。为提升就餐体验感,衢州市政府机关食堂坚持“限量、错峰”原则,每日限量供应套餐1500份,并备足一定余量。同时,设置应急餐品,备有足量的包子、茶叶蛋等食品,以缓解游客激增、食材临时短缺等压力,确保服务不打折,让游客在假期期间也能享受到实惠、便捷的餐饮服务。
贴心引导,规范就餐秩序。为提升就餐秩序,衢州市政府机关食堂在场内外设置了18处引导牌。机关大院开放900余个停车位,并增派了14名保安引导交通。组建“红马甲”志愿服务队,安排80名机关单位志愿者开展驻点服务,参与现场秩序维护和游客引导。高峰期分流效率提升了50%,有效保障了游客的就餐秩序和安全。
营造场景,增强互动体验。食堂注重打造“逛吃一体”消费场景,在入口处设置就餐区,出口处设置风味小吃和土特产展销区,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购买到特色农产品。食堂内的LED显示屏实时更新菜品信息和注意事项,营造温馨就餐氛围。机关大院内的大幅指示牌则化身互动打卡点,吸引游客驻足拍照,进一步提升了活动的传播力。
开放场景赋能,释放城市文旅活力
衢州市政府机关食堂假期开放活动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便捷、实惠的餐饮服务,还通过配合媒体宣传、讲好美食故事、筑牢安全防线等措施,释放了城市文旅活力,展现了衢州城市的魅力和形象。
配合媒体宣传,擦亮衢州名片。充分利用假期开放活动的特色亮点,积极配合中央和省内主流媒体采访。如《人民日报》刊发《为游客提供更好服务,“五一”假期这里的政府食堂向群众开放》一文,《中国新闻周刊》刊发《这个五一,来政府食堂吃饭》的深度报道。据统计,全网相关新闻信息超过了17万条,37个相关话题登上了热搜,阅读量超过了1亿,进一步擦亮了衢州的城市名片,提升了衢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讲好美食故事,传播衢州文化。以40道本土菜品为载体,将菜名与美食文化相链接,精心设计了“一菜一故事”文化标签。如红烧肉蕴含了清漾村为江南毛氏发祥地的文化背景,米粉肉背后则是开化苏庄人“无菜不炊”的饮食喜好等。通过这些特色菜名和文化标签的讲述,不仅让游客品尝到了美食,还让他们深入了解了衢州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筑牢安全防线,展现衢州形象。在食品安全和场地安全方面,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优选菜品供应商,建立食材“源头可溯、过程可控”机制,严格执行食品卫生验收和48小时食品留样制度。增派巡逻安保力量,实现食堂及大院24小时无死角监控。“五一”假期食堂开放期间,未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和场地安全事故,有效保障了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展现了衢州城市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