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学科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文/黄静
第六届机关事务理论研究暨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学科建设研讨会指出,要聚焦资产、服务、经费三大板块,按照其内在逻辑关系,构建学科的基本框架和体系。2022年1月,国务院学位办印发《关于推进“政府运行保障管理”专业方向(二级学科)建设的通知》以来,全国已有11所高校开展学科试点工作。三年来,从国管局到各地方管理局,再到相关高校,均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相关工作开局良好、成效显著。同时也要看到,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学科还存在课程结构松散、学科交叉不足、实践专家缺位等基础性问题,需要按照研讨会精神和要求,推动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学科高质量建设。
政府运行保障管理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从试点高校实践看,硕士、博士是政府运行保障管理人才培养的重点。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回答“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方向性问题。基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政治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人才;专业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的政府运行保障管理理论基础,精通机关事务实务工作,能够综合运用管理、经济、科技和法律等方面知识,创新性解决机关事务工作中实际问题的管理者、政策分析者和领导者。
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下的机关事务人才新需求
从人才供需关系看,“培养什么人”归根结底是由需求方决定的,因此,有必要从机关事务发展需要的角度,深入探讨机关事务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一是以政治属性为核心。机关事务工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机关事务人才的培养必须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聚焦政治素质、把提升政治能力放在首位。二是加强法治化保障。从《机关事务管理条例》的出台到机关事务管理立法工作的推进,法治化是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机关事务人才需结合机关事务工作实际,了解掌握我国政治经济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三是推动数字化建设。数字政府建设已成为国家级决策部署,已经带来机关事务工作的深刻变革。机关事务人才需掌握相关的数字技能,具备较强的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应用能力。四是秉持绿色化导向。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公共机构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机关事务人才需掌握绿色低碳经济体系相关内容。五是促进专业化发展。机关事务工作从传统的“人吃马喂”后勤服务转向以资产管理为基础的高质量运行保障。机关事务人才需精通机构设置、领导体制、职能职责、工作流程、权限程序等基础知识。
政府运行保障管理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
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是“怎样培养人”的重要载体。根据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结合机关事务工作以政治属性为核心,法治化、数字化、绿色化、专业化发展的需求,政府运行保障管理研究生课程体系需在“一核四化”架构下,聚焦资产、服务和经费三大板块内容,重点解决基础类、专业类、技术类和实践类四个模块课程的设计问题,从而构建形成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学科的基本章法和逻辑体系。其应以政治属性为前提、以职业胜任力为目标、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突破学科知识为依据设置课程体系的传统,对应机关事务工作对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要求,着眼学生职业胜任力和创新力,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体现课程结构的实务性和交叉性,突出课程内容的方向化和超前化特点。课程体系同教材体系密不可分,教材上不去,课程就上不去,学科就没有后劲。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学科还需要推出一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公共机构碳中和行动》《政府招标采购》《机关运行经费管理》等具有权威性和前瞻性的专业课程教材,以支撑课程体系的规范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