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昆山——加强集约管理 唤醒“沉睡”资产
文/韩璐璐 吴艳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机关事务管理部门承担着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资产、服务和能源资源管理等职责,要把过紧日子作为一种习惯和常态,带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加强政府公物仓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关事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的务实行动,也是推动新时代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江苏省昆山市市级机关事务管理中心不断探索推进政府公物仓建设,加快推进国有资产共享、共用和集约化管理,逐步建立起配置合理、处置规范、监督到位的国有资产运行机制,为构建资产集中统一管理格局、探索各类资产利用路径提供有益探索。
要让公物仓真正成为国有资产的“调剂仓”“节俭仓”,激发资产最大效能,必须全方位了解闲置资产情况。为此,中心积极开展全市387家机关事业单位的闲置资产摸排工作。经统计,昆山市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共有闲置资产635件,其中,办公设备类资产158件,占比24.9%;办公家具类资产289件,占比45.5%;电器类资产157件,占比24.7%;其他类资产31件,占比5%,闲置资产基数较大、种类较多,具备资产共享共用基础。
在资产统计工作中,发现各单位资产使用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与短缺并存”矛盾。一方面,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存在闲置资产,有多余办公桌椅、电脑、键盘、打印机等,其中大部分闲置资产较为老旧,人员使用意愿低,占用仓储空间大,对日常工作造成不便。另一方面,新设机关事业单位所需资产多,但因多数闲置资产未统一整合,往往选择新购资产,从而造成财政资金浪费。
2024年,中心利用昆山市民政局闲置库房打造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实体公物仓,承载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各类办公资产存放和调剂使用需求。为进一步发挥市级公物仓效能,中心前往常州市武进区、杭州市临平区等地学习观摩,汲取优秀公物仓运行经验,不断探索昆山市公物仓建设运行方向。
根据《江苏省省级政府公物仓管理暂行办法》,中心会同昆山市财政局制定《昆山市公物仓实施细则》,规定新增资产优先通过公物仓调剂解决,减少新购资产配置支出;公物仓现有资产无法满足时,由公物仓参照政府采购制度和标准统一采购后进行调剂,特殊资产确需新购的需提供公物仓无法调剂的意见。同时,将公物仓资产使用分为借用和调拨,借用资产权属仍归昆山市公物仓,调拨资产权属归资产接收单位,解决资产权属变动频繁问题。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公物仓建设与运行指南》,中心拟定《昆山市公物仓内部物资管理规范》以及消防、维修、报废等制度,以统一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基础,逐步厘清公物仓资产管理范围、管理权责及调配、处置流程等关键要素。目前,昆山市公物仓已初步形成公物仓建设和运行标准体系,实现仓内资产配置、使用、维修、调剂、处置等全生命周期管理。
昆山市公物仓建设为“实体仓+虚拟仓”双线运行模式,实体仓使用面积约3500平方米,分为宣传展示区、维修区、办公标准示范区等,承载全市办公通用类物资。维修区用于老旧资产维修管理,确保仓内资产经用耐用。所有入库资产RFID标签全覆盖,将实现资产“一物一码”管理,提升仓管自动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同时,昆山市公物仓将积极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可视化等信息技术,建立昆山市公物仓管理平台,通过不断优化线上虚拟公物仓,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审联动,实现审批串联,减少使用单位办理环节和审批材料,缩短办理时限,持续提升各单位使用体验,实现线上“一键”选购公物仓资产。届时,各单位可通过“昆山市公物仓”管理平台申请闲置资产入库、查看资产详情、生成资产交接凭证等,实现闲置资产信息集中共享、资产调剂业务全流程线上办理。
中心坚持将“绿色低碳、集约节约”理念贯穿于公物仓建设运行全过程,在公物仓改造期间坚持最大化利用已有资源。运行期间,为节约老旧资产再利用维修资金,更换零件优先使用待报废资产中正常使用的零件,实现节支目标。探索集仓储、示范、展示、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公物仓,设置“办公标准示范间”,实景展示科级及以下工作人员办公样板房,列明办公用房面积、办公家具及办公设备使用标准,传达办公资产集约化配置理念,进一步培养节约习惯,营造绿色办公氛围。
坚持“一盘棋”思想,积极推动公物仓扩大辐射范围,将以昆山市市级机关事业单位为核心,区域逐步扩大至昆山市4区8镇,涵盖部门逐步扩大至学校、医院等,形成“1+12+N”共享仓。未来将通过多区域、多部门的数据互通、系统对接和操作运用,提升公物仓保障效率,降低公物仓保障成本。逐步丰富入仓资产,探索将房屋资产等纳入公物仓集中统一管理,打通房屋资产与办公资产配置的阻隔,完善国有资产共享共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