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幼儿逻辑与表述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1-03-27 14:37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文/周思祺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将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的出现,不仅是作为一种教学或认识手段,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知识和对象新的存在方式,它衍生于对文本、思维想象的形象解读,反过来又影响着人们对文本、思维想象的再认识,弥合了文与图的各自表达,在思维与表达过程中构建一座桥梁,将所思所想进行整合归纳,提升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与完整性。

  在幼教工作中,我们常常这样询问幼儿,“今天你做了哪些事?”“这件事你是怎么做的?”来让幼儿叙述自己经历的事儿。大部分幼儿往往只能把事情的简要流程或是某一部分说清楚,很难做到完整准确地表达。完整叙述的难度在于要将事情的相关要素在脑海中排序整合,而逻辑思维能力的不同影响着其整合的水平,也决定了叙述的效果。为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做到叙事逻辑清晰、要素不遗漏,我们尝试借助思维导图把幼儿思维中的零散要素进行归纳整合。

 

  “我的快乐一天”谈话活动

  大班幼儿已非常熟悉并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作息,在家中也常常向父母叙述幼儿园开展的活动。不同个体在各个生活学习环节中有着不同的感受,为了充分了解幼儿思维整合水平及叙述表达能力,我们开展了“我的快乐一天”谈话活动,让孩子说说在幼儿园的生活流程。

  在不借助任何思维工具的情况下,一个孩子的回答是,“我在幼儿园有吃点心做早操,还有玩区域活动,睡觉,还有和好朋友一起到户外体育活动,画画,做值日生,这就是我的快乐一天”。将记忆中的内容简单叠加,笼统、杂乱地进行叙述,并未考虑事情的顺序性及关联性,更没有关注到细节,可以感受到这个孩子的思维整合及叙述能力偏弱。因此,我们尝试让孩子运用思维导图对同一事件进行再叙述。

  在引入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让孩子发现叙述时存在的问题,再将充满顺序性的方框流程图模式出示导入。孩子发现方框间的连接方式很像火车厢的造型样式,于是将其形象地命名为“小火车思维导图”。孩子尝试将记忆中的事情要素按照方框的顺序进行梳理,再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内容填充。

  一名幼儿叙述道,“早晨我到幼儿园先和老师问好,接着洗手、喝水,开始我的晨间活动。接下来是做早操,我们一共有4种不同的操,做完早操后回班吃点心开始区域活动。然后我和老师分享区域活动的内容,然后就要吃午餐,吃完后老师带着我和好朋友到户外散步。回来就要换上睡衣准备睡觉了,起床喝水吃水果,接着是体育运动,我最喜欢的就是贴烧饼的活动,回到教室要吃点心,玩角色游戏,结束后我就收拾整理书包等妈妈来接,这就是我的快乐一天”。

  相较于自然状态下的回答,该幼儿借助思维导图后的叙述关注到了事情的完整性,很自然地用上了一些衔接词,像“接着”“然后”,把各要素有序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叙述细节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自然状态下对于体育活动只是简单说明,但绘制思维导图给了孩子充分的思考时间与留白空间,孩子在其中一个方框内画了一个圆圈代表贴烧饼游戏,在看图叙述体育活动时自然地根据图示将内容展开说明,让内容更加完整丰富。

  不难看出,运用思维导图后,极大提高了幼儿关注事情顺序的能力。个性化地使用思维导图,让幼儿做到所思即所绘、所绘即所讲,充分调动了他们“说”的积极性。

 

  春游活动整理计划

  我们也尝试在活动中让幼儿使用思维导图。孩子们非常期待每年的春游,但春游前的准备工作往往都落到了父母身上。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完整表达能力与自我管理意识,我们将春游的地点、集合时间、穿着要求、需要携带的物品这4项信息用集体口头叙述的方式通知孩子,让他们回家向父母传达。

  通过了解,我们发现25名幼儿中能完整叙述4项信息的占8%,叙述3项信息的占40%,叙述2项信息的占48%,叙述1项信息的占4%。而通过绘制的火车厢思维导图再次进行表述时,孩子们的叙述涵盖了所有的信息和要素。部分孩子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还作了充分思考,完成了信息的有效扩充,增强了叙述的完整性与丰富性。

  一些幼儿富有创造性地在火车厢思维导图样式的基础上改变了思维导图的造型,将“火车头”进行有序地扩充排列,在所有格子内都标上了序号,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关注到了事情的顺序性与逻辑性。叙述的过程中用上了“第一”“第二”这样的顺序词汇,整体叙述更加富有条理。

  借助思维导图叙述后,25名幼儿中能完整叙述4项信息的占80%,叙述3项信息的占12%,叙述2项信息占8%。思维导图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幼儿叙述事情的完整性。

 

  小灯泡发光实验

  在科学实验中,幼儿能够按照规定步骤完成,但当向同伴叙述操作步骤时往往表达不清、缺乏条理、遗漏环节。在一名幼儿完成让小灯泡发光的实验操作后,老师让她按顺序叙述引导同伴完成实验,结果由于叙述的不准确和不完整,同伴无法通过她的描述顺利进行实验。

  我们尝试将实验步骤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记录下来,让幼儿重新叙述,“第一步先拿出电池和导线灯泡,第二步将导线圆片的一头放在电池凸起的地方,第三步将小灯泡对准电池的另一边,第四步你会看到小灯泡发光了,第五步将硬币放在电池凸起的上方,第六步你会发现小灯泡还是会发光”。对比发现,思维导图中的顺序标注让她在叙述时很自然地用上“第一”“第二”的顺序词汇,有条理地分步骤进行叙述,指引同伴操作完成。

  通过以上3个实践案例可以看出,思维导图在思维构建与叙述表达之间做了有效链接,有助于幼儿明晰事情的流程步骤,通过个性化的方式表达,提高完整叙述的能力。

  思维导图应用中的注意事项思维导图并不是表达的产物,而是组织、管理语言输出的工具。在运用这项工具时,需要详细了解它的用法和规则,不断探求使用工具的规范性,帮助幼儿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导图分不同种类,有表示总分关系的,表示顺序关系的等等,不同类型的问题需要不同模版的思维导图工具来解决。如在明确步骤时可以用“火车车厢图”,在梳理问题时可以用具有发散性的“气泡图”,在进行分类归纳总结时可以选用“树状图”。

  在全国消防日到来时,班上的孩子们要到消防队去了解各种消防知识。出发前,他们有许多问题想要询问——“消防车有几种?”“消防云梯能升多高?”“消防员的服装是怎么保护他们安全的?”……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探究兴趣越来越强,可他们马上提出了一个困惑,“我们有这么多的问题,在向消防员叔叔提问时忘记了该怎么办?”

  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热烈地讨论,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想到以前用过的思维导图,也想尝试能否用它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教师引导孩子们绘制另一种由大小圆圈组成的“气泡图”。

  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幼儿围绕一个主题梳理问题,做到叙述时聚焦要点、有据可循。在当天的活动中,幼儿提问时连贯有条理,没有遗漏,同时也将问题的答案及时记录在思维导图上,让消防员们惊叹不已。

  大班幼儿马上要成为小学生,对小学生活十分好奇与向往,喜欢将幼儿园的生活与小学进行比较,因此延伸出对不同方面内容的探究。生活类、学习类、时间类、游戏类等不同问题等待着他们去寻找答案。在众多问题中抓住要点,分类梳理,也需要借助思维导图来完成,于是老师引导孩子进行“树状”思维导图的绘制。

  在“树状”思维导图中可以看出幼儿的思维分类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用颜色的不同来区分类别,每个分支上的内容都紧紧围绕着“树干”展开延伸,将问题的关键词用图示记录下来……

  思维导图绘制能力直接影响着幼儿叙述的水平,类别的突出将提升叙述的顺序性,图示的生动性也将提高叙述表达的准确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提高幼儿思维导图的运用和绘制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幼儿园)

分享到: